16世紀以前,厄瓜多爾是印加帝國的一部分,它的民間音樂與印加音樂有密切聯繫。居住在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至今仍保留著使用古老五聲音階的傳統音樂。他們的歌曲通常以羽調式為主,這與古代印第安人的歌曲常以小三度開始有關。樂器中比較突出的是用竹管或南美兀鷹羽管制成的“龍達多爾”(排簫)和五孔橫笛。居住在厄瓜多爾南部熱帶叢林中的印第安人部族的音樂比較簡單,常用的音隻有3個左右,僅有的樂器笛子也隻有2、3個音孔。

  16世紀西班牙佔領厄厄瓜多爾之後,民間音樂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除憂傷的印第安人歌曲形式“亞拉維”和二拍子的舞曲“聖胡安尼托”外,還有一些在混血種人和土生白人中流行的體裁,如三拍子舞曲“丹桑特”、“帕西略”和源自西班牙舞蹈的“帕薩卡耶”等。這些歌舞曲常用吉他、豎琴伴奏;重唱中常使用連續的平行三度。節拍是婰和慇拍交替進行,又常從慇變為娺拍。

厄瓜多爾的民間樂手

  厄瓜多爾的黑人為數不多,大都居住在沿海地區,其音樂特點鮮明,如黑人民謠《美好的愛情》,熱情洋溢,帶有強烈的切分節奏;常以馬林巴、鼓和沙槌組成的樂隊為歌舞伴奏。

  厄瓜多爾的專業音樂發展較晚,1870年在首都基多建立瞭國傢音樂學院,院長A.諾伊曼是厄瓜多爾國歌的作者,也是瓜亞基愛樂協會的創始人。

  定居在厄瓜多爾的意大利作曲傢D.佈雷夏曾在1903~1911年擔任國傢音樂學院院長,他在創作中註意吸取民間音樂因素,他的《厄瓜多爾交響曲》具有本土特色。他還培養瞭一些著名的厄瓜多爾作曲傢,如S.L.莫雷諾(1882~1972)、L.H.薩爾加多(1903~  )等。莫雷諾的創作在厄瓜多爾民俗音樂和音樂史上有較大影響。薩爾加多的作品表現瞭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其中最著名的是交響組曲《阿塔瓦爾帕》及兩部歌劇。此外,P.P.特拉韋薩裡寫瞭22首具有高原特色的舞曲,並根據印第安人的神話題材創作瞭音詩《光榮的安第斯人》、音樂劇《太陽的兒女們》及《古曼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