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體結構形態為多聲部形式的民間歌曲。由1組歌手(兩人或若幹人)同時唱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旋律聲部結合而成。中國多聲部民歌主要流行在壯、侗、佈依、高山、毛南、仫佬、土傢、苗、瑤、佘、佤、彝、傈僳、納西、景頗、漢等10多個民族中,多數是二聲部形式,民間有“雙音”、“雙聲”、“公母聲”等俗稱。少部分是三聲部和四聲部形式。

  中國多聲部民歌的形成和歷史發展 據《三江江縣志》記載:“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眾聲低而獨高之,以抑揚其音,殊為動聽。”一般認為,清末民初,南方各民族的風俗性多聲部歌唱形式,已經歷瞭較長的發展時期,其產生歷史,應早於晚清時期。而屬於勞動號子的一領眾和形式的多聲部歌唱,則應更早。其形成原因,則與各民族傳統的群眾勞動生產方式(如伐木、趕船、舂米等)、群體風俗性聚會(如歌會、祭舞、伴嫁等)關系密切。例如集體勞動時,歌手的分工協作;集體歌唱時,歌手的職能分化;集體歌舞時,歌舞者的動作交錯、參差等,都可能促成民間集體歌唱多聲因素滋生並進而形成固定的多聲部歌唱形式。民間歌手在長期集體歌唱實踐中逐步產生的“雙音”、“雙聲”、“公母聲”等樸素的多聲音樂概念,則使民間多聲部歌唱形式從最初的偶然性階段,逐步發展為自覺的規律性階段。

  多聲部民歌的類型 ①屬於在集體生產勞動中傳唱的勞動號子。②屬於在風俗活動中傳唱的山歌、祭祀歌、禮儀歌和歌舞曲等。前者較有代表性的是東北漢族的“林區號子”、四川漢族的“川江號子”、臺灣高山族的“除草歌”、雲南景頗族的“舂米歌”等。後者較有代表性的例如:壯族的各路“雙聲”,侗族的“大歌”、“攔路歌”、“耶”、“喉路”、“嗄哨”,佈依族的“大歌”、“小歌”,高山族的“酒歌”、“喪葬歌”、“祭祀歌”、“婚禮歌”,毛南族的“歡”、“比”,仫佬族的“小歌腔”,土傢族的“哭嫁歌”,苗族的“賽咳”,瑤族的“蝴蝶歌”、“嘞嘞嘿”、“老人調”、“青年調”,畬族的“雙音”,佤族的“玩調”,彝族的“丫腔”,傈僳族的“木刮基”、“優葉”、“擺時”,納西族的“窩熱熱”,漢族的某些“哭嫁歌”、“三嗨聲”、“數蛋歌”等。

  多聲部民歌的織體結構形態 概括起來有5類:

  ①輪唱式多聲部織體。由相同或大體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旋律聲部依次進入而疊置構成。佤族的歌舞曲“玩調”、廣州漢族的“數蛋歌”、景頗族的“舂米歌”、畬族的“雙音”等,屬於此類。

  ②主旋律與模仿旋律相結合的多聲部織體。由後加入的自由模仿主旋律主導音調的聲部與主旋律聲部疊置而成。壯族的“雙聲”中的“呵呃”、“啦瞭啦”、高山族的“除草歌”、侗族的“喉路”、“嗄哨”等,屬於此類。

  ③持續低音、固定音型旋律與主旋律相結合的多聲部織體。由陪襯性持續長音、節奏型持續音或固定旋律音型與主旋律聲部疊置而成。如漢族“林區號子”、“川江號子”,即包括上述3種情況。而侗族“大歌”中的敘事大歌和聲音大歌的拉嗓子尾腔,低聲部即為持續長音。仫佬族的山歌腔,低聲部都采用節奏型持續音。壯族雙聲中的隆桑山歌和古美山歌、以及納西族歌舞曲窩熱熱等,低聲部或高聲部都使用固定音型旋律。

  ④變唱(支聲)旋律與主旋律相結合的多聲部織體。由主旋律聲部與在主旋律基礎上加花裝飾、短暫分叉的變唱(支聲)旋律聲部相疊置而成。壯族雙聲中的“上下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瑤族的“蝴蝶歌”,佈依族的“大歌”、“小歌”等,屬於此類。

  ⑤和聲式與對位式的多聲部織體。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處於相同地位的旋律聲部,或同步或交錯地疊置而成。傈僳族的“木刮基”、“優葉”、“擺時”,高山族的“喪葬歌”、“祭祀歌”等,屬於此類。

  上述各種類型的多聲部民歌,因流傳的民族和地區不同,音調、和聲各具特色。但因社會基礎和文化背景相近,歌手演唱多聲的方式類同,其和聲風格總的看來,仍具有較多的共同點。這主要反映在二聲部民歌中,具體表現是:多使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和四、五度自然和聲音程。大二度的運用比較典型,為較多的曲目所常用。甚至有的還以大二度和聲音程為主,如瑤族的“蝴蝶歌”。此外,由大二度音程進行到調式主音的終止方式,亦是部分二聲部民歌經常采用的終止序列,富於特殊的色彩。

  三聲部的和四聲部的民歌,亦常常體現出二聲部民歌的和聲風格。其中不少本身就是在二聲部民歌基礎上擴充聲部之後形成的。如納西族的“擺時”,侗族大歌中某些三聲部段落即是。偶爾出現的和弦式聲部結合,其連結亦十分自由。

  多聲部民歌的曲式結構,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大型的組歌或套歌結構形式;另一類是樂段或復樂段結構的簡短分節歌形式。侗族的“大歌”、“攔路歌”,漢族的“林區號子”、“川江號子”等,屬於前者;其餘的多半屬於後者。歌唱的人聲組合方式,大部分是同聲組合,少部分是混聲組合。同聲組合的有同聲二重唱、獨唱與齊唱的二部合唱、同聲三重唱、同聲四重唱等。混聲組合的有男女二重唱、男女聲雙二重唱、混聲二部、三部、四部合唱等。此外侗族、毛南族還有童聲二部合唱和童聲二重唱。

  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各民族多聲部民歌開始引起專業音樂工作者的重視。隨後,在廣泛搜集和研究的基礎上,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曲目,被音樂院校采用為教材。其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多聲部表現手法,亦被專業作曲傢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