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音樂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6~9世紀東斯拉夫部落生活時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產生瞭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當時出現的偶象崇拜的“儀式歌曲”就是這種文化之一。其中包括崇拜太陽等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的“年曆儀式歌曲”和崇拜氏族祖先的“傢族儀式歌曲”。前者與農業勞動密切關連,屬於一種勞動歌曲;後者與婚喪禮儀緊密相關,或為歡樂的歌舞,或為哀傷的哭腔。這些歌曲由於與一定的祭祀儀式結合在一起,帶有戲劇表演的性質,其旋律音域較窄(以三度音程為主,偶而上下擴充一一度),以自然音列為基礎,帶有五聲音階特征。以後又產生瞭不依賴於任何儀式的“抒情民歌”,其旋律較為開闊,更具有歌唱性。同時,在古代斯拉夫人中,器樂也開始傳播。當時采用的樂器有:古斯裡(多弦彈撥樂器)、古多克(弓弦樂器)、杜德卡(豎笛)、索別爾(橫笛)、羅格(號角)以及一些打擊樂器等。

  9~17世紀 9世紀末,由於生產力發展,氏族公社制瓦解。隨著斯拉夫人最早的國傢──基輔羅斯的形成,以英雄史詩和傳說為內容的“壯士歌”逐漸繁榮。它是一種朗誦性質的敘事歌曲,詞曲緊密結合,旋律從容莊重,由民間彈唱藝人演唱,常用古斯裡伴奏。自古俄羅斯封建國傢建立以來,為宮廷和國事服務的音樂獲得瞭很大發展,如在王公貴族的登基典禮、出征歸來和莊嚴集會時,常唱奏“光榮頌”;在軍隊的行進和國傢儀式上,用長型的直管號和納克雷鼓等樂器的演奏來助威。與此同時,民間音樂也在不斷發展。世俗音樂的體現者──民間雜耍藝人盡管遭受教會和上層統治階級的殘酷迫害,但是他們的藝術生機勃勃,與社會廣大階層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受到普遍的歡迎。大多數民間雜耍藝人過的是漂泊流浪的生活,也有少數受到上層統治者的青睞,被列入貴族行列。15~16世紀,新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傢──莫斯科羅斯形成。作為俄羅斯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體現的俄羅斯民歌逐漸完善和定型,具備瞭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眾多的民歌體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長歌”。其主要特征是:旋律自由寬廣,調式交替變更,節拍節奏靈活,單聲多聲結合(常見的是支聲復調)。俄羅斯民歌是俄羅斯人民的集體創作,它反映瞭人民的生活和鬥爭,表達瞭人民的情緒和願望,體現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自10世紀末基督教由拜占廷傳入並成為國教起,宗教音樂開始發展。教會歌曲是古俄羅斯的以書面記錄方式留傳下來的專業音樂的唯一品種。記錄的符號稱為“涅夫梅”。它們隻代表旋律運動的總方向和節奏的長短,而不能標明每個音的準確高度。這種標記稱為“旗標”或“彎鉤”記譜法,用這種記譜法書寫的教會歌曲稱為“旗標歌曲”或“旗標歌調”。這種來源於拜占廷的曲調和記譜體系,由於長期受到本地民歌的影響,逐漸具備瞭新的特征。原來充滿朗誦的音調,如今音域擴充,旋律變得悠長,增強瞭歌唱性。到16世紀,旗標歌調最終形成瞭俄羅斯民族獨特的風格。17世紀,這種歌調及其記譜法得到瞭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隨著社會和意識形態的變革,單聲部的旗標歌調逐漸被多聲部的“帕爾捷斯歌曲”所取代。這種風格的更替伴隨瞭尖銳的論爭,新風格的支持者們發表瞭許多論文批駁瞭把音樂看成是“宗教的奴仆”的中世紀保守觀點,論證瞭新風格的合理性,使多聲部的帕爾捷斯歌曲獲得瞭推廣。帕爾捷斯歌曲屬於無伴奏多聲部合唱,采用未列入敬神儀式的詞,有時甚至直接用非宗教的世俗詞。它的華麗的多聲部風格與當時建築和造型藝術中的巴羅克風格相呼應。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寫作帕爾捷斯歌曲的作曲傢有В.Л.季托夫、H.卡拉什尼科夫、H.巴維金、Ф.列德裡科夫等。17世紀下半葉還產生瞭另一種多聲部歌曲康特,它起初用宗教情節自由發揮,以後用愛情、幽默諷刺的世俗歌詞。彼得一世統治時期莊嚴頌歌性質的康特獲得瞭流傳。

古俄羅斯的“旗標譜”

  18世紀 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俄國劇院裡,音樂成為重要的藝術手段。在王宮和貴族庭院裡組織瞭由歐洲類型樂器構成的管弦樂隊。到18世紀,音樂藝術逐漸擺脫瞭宗教的束縛,成為面向社會公眾的娛樂和消遣:建立瞭歌劇院,舉辦瞭公眾音樂會,傢庭音樂活動開展瞭。在18世紀30年代成立瞭附屬宮廷的意大利歌劇院。50年代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開設瞭私營歌劇院。在俄國工作的意大利作曲傢有:B.加魯皮、F.特拉埃塔、G.帕伊謝洛、G.薩爾蒂、D.奇瑪羅薩等。80年代在莫斯科開辦瞭彼得羅夫斯基劇院(今莫斯科大劇院的前身),既演話劇,也演歌劇和舞劇。聖彼得堡的石頭劇院以及一些省城的劇院都上演歌劇,甚至在一些貴族地主莊園的農奴劇院也上演瞭歌劇。

18世紀的管樂隊(繪畫)

  18世紀末在俄國啟蒙思潮的影響下,俄國作曲傢學派形成。代表人物有:M.C.別列佐夫斯基、Д.С.博包爾特尼揚斯基、B.A.帕什克維奇、Е.И.福明、И.Е.漢多什金等。他們的創作共性是對俄國民間生活題材的關註,采用俄羅斯民歌素材,音樂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歌劇最集中地反映出他們的創作面貌。代表作品有:M.M.索科洛夫斯基的《磨工-巫師、騙子和媒人》(1779),M.А.馬京斯基和帕什克維奇的《善有善報》(又名《聖彼得堡商場》,1782),福明的《馬車夫》(1787)等。在室內器樂創作方面,最著名的是漢多什金的小提琴獨奏奏鳴曲和俄羅斯主題變奏曲。此外,М.Ф.杜比揚斯基和O.A.科茲洛夫斯基的抒情浪漫曲類型的俄羅斯歌曲享有盛名。

  19世紀 19世紀初的俄國音樂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傾向。歌劇題材偏好童話和民間傳說,追求豪華的舞臺效果,音樂充滿多愁善感的情調。作品有С.И.達維多夫的《列斯塔,第聶伯河的水仙女》(1805)、K.A.卡沃斯的《伊利亞勇士》(1806)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А.Н.韋爾斯托夫斯基的《阿斯科爾德的墳墓》(1835)。在А.А.阿利亞比耶夫、A.E.瓦爾拉莫夫和А.П.古裡廖夫的室內聲樂曲中,孤獨憂愁、不滿現實、幻想美好未來的浪漫主義思想情感與樸素的城市抒情歌曲風格結合在一起。

  19世紀30~40年代,М.И.格林卡的創作標志瞭俄國音樂古典主義傳統的確立。格林卡吸取瞭歐洲古典和浪漫樂派的成果,鉆研瞭俄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將專業的音樂技巧與質樸的俄國民間音樂結合,使俄國音樂文化提高到歐洲先進水平,奠定瞭俄國民族樂派的堅實基礎。他的愛國主義的歌劇《伊萬·蘇薩寧》(原名《為沙皇獻身》)和神話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管弦樂幻想曲《卡瑪林斯卡雅》以及用A.C.普希金詩譜寫的聲樂浪漫曲《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夜晚的和風》等成為俄國音樂典范之作。在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下,А.С.達爾戈梅日斯基的歌劇《水仙女》和若幹聲樂浪漫曲突出瞭揭露和諷刺黑暗的傾向,註意瞭人物心理刻劃,探求瞭言語音調與音樂的緊密結合。

  19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隨著社會運動和進步思潮的高漲,俄國音樂文化獲得瞭更為廣泛的發展。在音樂演出活動和專業音樂教育方面,魯賓斯坦兄弟作出瞭卓越貢獻。1859年在聖彼得堡,А.Γ.魯賓斯坦創建瞭俄羅斯音樂協會。Н.Γ.魯賓斯坦次年在莫斯科成立瞭分會。他們廣泛舉行交響音樂和室內樂音樂會,開辦音樂訓練班。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成立瞭聖彼得堡和莫斯科音樂學院(1862、1866)。此外,在聖彼得堡還辦瞭免費音樂學校,演出、宣傳歐洲和俄國名傢的作品,進行瞭大量普及音樂教育的工作。在創作方面出現瞭以М.А.巴拉基列夫為首的“新俄羅斯樂派”(即“強力集團”,又稱“巴拉基列夫小組”或“五人團”),參加的成員有:А.П.鮑羅丁、М.П.穆索爾斯基、Н.А.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和Ц.А.居伊。他們接受瞭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提倡藝術的現實主義和人民性,強調繼承和發揚以格林卡為代表的俄國音樂文化優秀傳統,主張深入研究俄羅斯及其他民族的民間音樂,努力掌握歐洲先進作曲技術,創造性地發展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歌劇是他們創作的中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反映俄國歷史鬥爭,塑造人民群眾形象,歌頌民族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歌劇,如穆索爾斯基的《鮑裡斯·戈都諾夫》和《霍萬斯基亂黨》,鮑羅丁的《伊戈爾王子》,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普斯科夫的姑娘》和《隱城基捷日與費芙羅尼亞姑娘的傳奇》等。其次是取材於俄羅斯童話和民間傳說的歌劇:有的表現瞭古代俄羅斯人民的風俗、倫理和志向,如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雪姑娘》和《薩德科》等;有的以寓言方式揭露黑暗社會現實,影射沙皇專制,如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不死的卡謝》和《金雞》等。再就是描寫風土人情、充滿民間生活氣息的喜歌劇,如穆索爾斯基的《索羅欽斯克集市》和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五月之夜》等。此外,還有註重刻劃人物內心的抒情戲劇性的歌劇,如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沙皇的新娘》等。在交響樂創作方面,強力集團作曲傢重視標題性原則,分別以史詩、童話、民歌和自然風光為題,創作瞭民族色彩濃鬱、藝術形象鮮明的作品,如鮑羅丁的第2交響曲《勇士》和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穆索爾斯基的交響音畫《荒山之夜》,巴拉基列夫的《三首俄羅斯民歌主題序曲》和交響詩《塔瑪拉》,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安塔爾》、《山魯佐德》和《西班牙隨想曲》等。在室內器樂領域,鮑羅丁的兩部弦樂四重奏,巴拉基列夫的鋼琴獨奏曲《伊斯拉美》,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展覽會上的圖畫》,居伊的小提琴曲等,以由衷地抒情和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引人入勝。在聲樂浪漫曲方面,以內容深刻、體裁多樣、語言新穎為特征的穆索爾斯基和鮑羅丁的作品最為出眾。

  處在同一時期的П.И.柴科夫斯基對俄國音樂的發展作出瞭巨大的貢獻。在重視音樂藝術的思想性和民族傳統方面,他和強力集團並無多少差異,但是在創作實踐上卻存在著不同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他的創作深刻地反映瞭19世紀80~90年代在沙皇專制高壓政策下的俄國知識分子階層的苦悶心理;作品的音調更多來源於城市歌曲;創作領域擴大,涉及瞭幾乎全部音樂體裁和形式;作曲技術更加全面和完善。他的作品交織著戲劇性沖突、抒情性表白和風俗生活的描寫,委婉的旋律,真摯的感情和生動的形象給人以深刻的感染。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悲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後》,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第一弦樂四重奏》,鋼琴三重奏《悼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傢》以及聲樂浪漫曲《祝福你們,森林》、《是白日籠罩嗎?》等。

  在俄國專業音樂的發展過程中,音樂評論起瞭重要的作用。先後在這個領域作出貢獻的有В.Ф.奧多耶夫斯基、В.В.斯塔索夫、А.Н.謝羅夫、Γ.А.拉羅什、居伊等。他們積極倡導音樂藝術的民主進步的創作原則和美學思想,熱情推薦和宣傳格林卡、強力集團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有力地促進瞭俄國民族音樂的傳播。

  19世紀末~20世紀初 隨著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俄國革命歌曲獲得瞭廣泛的傳播。這些歌曲繼承和發揚瞭十二月黨人和平民知識分子創作的革命歌曲的優良傳統,具有反對沙皇專制的政治傾向和感人的藝術力量。除少數是專門創作外,絕大多數是采用廣為流傳的舊歌(民歌、城市歌曲、外國歌曲等)重新填詞加工改造而成。其中影響最大的歌曲是:《同志們,勇敢地前進》、《你們犧牲瞭》、《華沙革命歌》、《紅旗》、《工人馬賽曲》、《木棒》和《國際歌》等。這些歌曲一經流傳,就成為無產階級的強大精神武器,在革命鬥爭中發揮瞭團結群眾、鼓舞鬥志、揭露黑暗、打擊敵人的戰鬥作用。

  19世紀末以來,俄國專業音樂的發展出現瞭新局面。本國的傳統和外來的影響交織在一起,產生瞭多樣的創作風格和個性。А.К.格拉祖諾夫創作瞭8部交響曲。3部舞劇,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和大量室內樂作品。他的音樂渾厚飽滿,近似鮑羅丁的史詩風格。А.К.利亞多夫主要寫作器樂小品,作有鋼琴前奏曲、練習曲和采用民間題材的管弦樂曲《巫婆》、《魔湖》、《女妖》和《八首俄羅斯民歌》等。他承襲瞭強力集團的傳統,同時也借鑒瞭法國印象派的手法,音樂精巧清新。С.И.塔涅耶夫嗜好復調技術,他的創作帶有明顯的哲理傾向,代表性作品有:康塔塔《大馬士革的約翰》、《讀聖詩有感》,歌劇《奧瑞斯忒亞》和《c小調交響曲》等。С.В.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明顯地繼承瞭柴科夫斯基的傳統,浸透瞭對俄羅斯故土的深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二交響曲》、《鋼琴前奏曲》、《音畫練習曲》等。А.Н.斯克裡亞賓早期的作品受到瞭F.F.肖邦的影響,他成熟時期的作品充滿瞭狂熱的幻想和感情,反映瞭處於革命風暴前夕的俄國舊知識分子的神秘、空想的精神狀態。其代表作品有:《第三交響曲》(《神聖之詩》),交響詩《狂喜之詩》、《普羅米修斯》(又名《火之詩》),鋼琴協奏曲,10首鋼琴奏鳴曲,若幹鋼琴前奏曲、練習曲等。Н.К.梅特涅爾的創作集中在鋼琴和室內聲樂方面,他寫瞭3部鋼琴協奏曲,16首鋼琴奏鳴曲和100餘首聲樂浪漫曲等。他的作品思想深沉,感情真摯。I.F.斯特拉文斯基醉心於西方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流派,創作逐漸脫離俄羅斯民族傳統。他的音樂作品對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的發展起瞭很大影響。其他一些作曲傢,如А.С.阿連斯基、В.С.卡林尼科夫、裡亞普諾夫等繼續遵循俄國民族樂派傳統,在創作、教學方面作出瞭一定的貢獻。

  19世紀以來,俄國音樂表演藝術蓬勃發展,建立瞭俄國學派,湧現許多著名的人物。其中有歌唱傢O.A.彼得羅夫、斯特拉文斯、Ф.И.夏裡亞賓、А.В.涅日丹諾娃、Л.В.索比諾夫、И.В.葉爾紹夫,鋼琴傢 А.Γ.魯賓斯坦、拉赫瑪尼諾夫,小提琴傢И.В.格爾日馬利,大提琴傢К.Ю.達維多夫,指揮傢S.庫謝維茨基等。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俄羅斯音樂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成為多民族的蘇聯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蘇聯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