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傢。祖父為約克大主教,父親為下級軍官。他出生在父親駐地愛爾蘭,幼年隨軍遷徙,其後由親戚資助入劍橋大學。1738至1759年,在約克郡當牧師。1741年結婚,但用情不專,以致妻子成瘋。1759年發表《特·項狄的生平與見解》(或譯《項狄傳》)第1、2卷,一舉成名。1760年前往倫敦,受到上流社會的極大歡迎。同年發表《約立克的佈道文》第1卷,並遷往約克郡另一教區當牧師。1761年發表《項狄傳》第3至6卷,受到詹森、理查遜、華爾浦爾、哥爾德斯密斯的攻擊,,認為不道德,不是文學。1762年去法國養病。1765年出《項狄傳》第7、8卷,1767年出第9(最後)卷。1768年發表《感傷旅行》。在倫敦時,他結識伊麗莎白·德雷珀夫人,伊麗莎白隨夫去印度之後,1767年他寫瞭一系列書信《約立克致伊麗莎白的信》(1775)。他的《佈道文》2至4卷、書信集都在死後出版。

  斯特恩最主要的作品是《項狄傳》和《感傷旅行》。《項狄傳》是一部奇書,全書既無主人公的生平,更沒有他的見解,第1、2卷寫主人公出世、命名,第6卷他還隻是幼童,以後便銷聲匿跡。主要人物是:父親瓦爾特,是個學究,專愛討論哲學問題;叔叔托比是一個退役軍人,專愛回顧、研究他所經歷過的戰役、工事和火器;他的隨從特利姆下士,一個善良而富於同情心的單純的人;斯洛普醫生,篤信教條、擁護詹姆斯王的天主教徒;牧師約立克(名出《哈姆雷特》)以及主人公之母和瓦德曼寡婦。這些人物善良、幽默,各有怪癖。全書沒有情節,充滿瞭信筆而來的插話、插曲,割斷或顛倒時序,序言在第3卷中間,並且隨時出現博學的考證、論辯和一些滑稽場面。作者的怪誕還表現在文字上,他不僅成段引用拉丁文,而且特別喜用破折號、斷句;有時用大量的星號、白頁、黑頁、虎皮紋頁、圖解。作品的基本情調是幽默、善意的戲謔、感傷、暗示。

  《感傷旅行》寫他在法國旅途中所見,由一系列插曲組成,如收容失業的鼓手拉·弗勒;對芳濟會僧侶的粗暴引起的內疚;同情鄉人哭悼死驢;自己在英法交戰時丟失瞭護照的尷尬;同情失戀的瑪麗亞;訪問法國農戶等。作者主要寫自己的感受和同情,反對象斯摩萊特等寫的專事挑剔、對一切表示不滿的遊記。

  英國感傷主義產生在工業革命之後和法國革命前夕,作傢們用感情和仁愛代替理性作為批判工具,歌頌善良、同情、忘我無私,合乎自然,但也故作多情,流於造作。他們筆下的人物迂腐可笑,但又天真可愛。在18、19世紀之交產生很大影響,波及歐洲大陸作傢,如法國的狄德羅、盧梭、伏爾泰(伏爾泰稱斯特恩為“英國的拉伯雷第二”);德國的裡希特、弗·施萊格爾、海涅,以及俄國19世紀的作傢。馬克思早年(1837)著手寫幽默小說《蠍子和費裡克斯》也受到《項狄傳》的影響,並在其他著作中經常引用斯特恩的話語。

  斯特恩對英國文學的重要貢獻在於使小說這一文學類型開始具有新的內容,就是人物的極為豐富和復雜的印象和感情。從此以後,小說不僅寫事件,而且寫人物的內心活動──尤其是顛倒時間順序的、不合邏輯的、下意識的聯想。在這方面,斯特恩預示瞭20世紀小說的“意識流”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