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陳詩人。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他出身高門,早年即以文學才能被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侯景之亂後,他避難會稽,又轉到廣州,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徵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後主時,官至尚書令,“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後放回江南,去世於江都(今江蘇揚州)。

  江總是陳代亡國宰相,後宮“狎客客”,宮體艷詩的代表詩人之一,在歷史上聲名不佳。但隨著國傢興亡和個人際遇的變化,他的詩也漸漸洗去浮艷之色,而時有悲涼之音。例如《詒孔中丞奐》的“遇物便今古,何為不惆悵”,《明慶寺》的“市朝沾草露,淮海作桑田;何言望鐘嶺,更復切秦川”等句,感慨梁代興亡以及思鄉之情,較有真情實感。又如《哭魯廣達》詩:“黃泉雖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沈德潛《古詩源》評為“不嫌自污,真情可憫”。《南還尋草市宅》對陳亡後的遭遇也頗有感慨之嘆。這些詩的風格與宮體艷詩顯然不同。又由於他有較高的文學造詣和才能,講究辭藻和聲律,因而對近體,尤其是對七言詩的發展也有所貢獻,例如《閨怨》、《宛轉歌》的語言和律調已近似初唐七言歌行。

  《陳書·江總傳》載有集30卷。但今存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傢集》中所輯《江令君集》僅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