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斯坦貝克

  美國小說傢。1902年2月27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縣塞利納斯鎮一個麵粉廠主傢庭。他在母親的薰陶下,從早年就接觸歐洲古典文學作品,深受希臘古典文學、《聖經》和15世紀英國傳奇亞瑟王故事的影響。1920至1925年年間,他曾在斯坦福大學選修英國文學和海洋生物學課程,並從事各種體力勞動謀生。他修過公路,丈量過田畝,摘過水果,捕過魚,與勞動人民有較多的接觸。

  他在大學學習期間開始寫作,1929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金杯》,是寫17世紀海盜亨利·摩爾根爵士的歷史傳奇。隨後發表兩部小說《天堂的牧場》(1932)和《獻給一位無名的神》(1933),都未引起重視。1935年,《托蒂亞平地》出版,立即受到文藝評論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作者用幽默的語言深情描繪傢鄉蒙特雷地區一群懶散然而淳樸可愛的西班牙裔居民,把他們比作中世紀傳奇中亞瑟王手下忠心耿耿的高貴騎士。1936年發表的《勝負未決的戰鬥》,寫加利福尼亞州摘水果的流動農業工人不堪果園主的剝削和欺凌,在共產黨員領導下舉行瞭一次罷工。1937年發表的《鼠與人》寫兩個無傢可歸、無地可耕的流動農業工人的悲慘遭遇,同年由作者改編為話劇在紐約上演,獲得劇評傢獎。1938年發表的《長谷》是一部寫蒙特雷地區淳樸居民的短篇小說集,其中包括中篇小說《紅馬駒》。

  《憤怒的葡萄》(1939)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美國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一部史詩。小說寫俄克拉何馬州佃農喬德一傢在大企業的壓迫下離開長期遭受幹旱和塵暴的傢鄉,長途跋涉前往西部另謀生路。他們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加利福尼亞州,卻又陷入果園主剝削與壓迫的羅網。他們奮起反抗,參加摘果工人的罷工鬥爭。它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在美國人民中引起瞭十分強烈的反響。1940年獲普利策小說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到歐洲當過戰地記者,寫過報道和宣傳作品。1942年發表的《月落》,是一部寫挪威人民反抗納粹侵略者的中篇小說。《罐頭廠街》(1944)仍寫蒙特雷地區“可愛的遊民”。《任性的公共汽車》(1947)寫加利福尼亞一輛農村公共汽車上的乘客的遭遇。中篇小說《珍珠》(1947)寫一個墨西哥漁民采到瞭一顆“稀世寶珠”,卻招致瞭貪鄙的敵人對他全傢的迫害,在隨之而來的鬥爭中他雖然喪失瞭愛子,但也殺死瞭敵人,最後把寶珠扔回大海。這篇故事寓意深遠,文字洗練,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斯坦貝克後期的主要作品是兩部長篇小說《伊甸園以東》(1952)和《我們的不滿的冬天》(1961)。前者寫塞利納斯山谷一個傢族從美國內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傢史,用寫實和象征的手法描繪善與惡之間的鬥爭;後者寫一傢小雜貨店的一個新英格蘭世傢的後裔幻想自己搶劫銀行的故事,用尖銳辛辣的幽默批判美國社會虛偽的道德觀念。

  他在成名以後曾任紐約和巴黎幾傢報刊的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寫的歐洲戰場通訊,匯集為《從前打過一場戰爭》,於1958年出版。1940年他與好友海洋生物學傢愛德華·裡基茨在加利福尼亞海灣一起采集海洋生物標本,次年發表兩人合寫的報道《科爾特茲之海》,其中包括斯坦貝克對生活的許多看法。1947年遊歷蘇聯,次年發表《俄羅斯紀行》。1960年在美國遊歷,1962年發表《和查利同遊考察美國》。

  斯坦貝克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1964年獲得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68年12月20日因心臟病死於紐約。

  

參考書目

 Peter Lisca, The Wide World of J.Steinbeck,1958.

 Elaine Steinbeck and Robert Wallsten,ed.,Steinbeck: A Life in Letters,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