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錫德尼

  英國詩人、學者。1554年11月30日生於肯特郡的貴族傢庭。父親亨利·錫德尼爵士,曾三度擔任愛爾蘭總督。母親瑪麗·達德利,是諾森伯蘭公爵的女兒。10歲時入希魯茲伯裏學校,後在牛津大學肄業。曾去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旅旅行。回國後,在伊麗莎白女王的宮廷任朝臣,偶爾出國執行外交談判任務。他是新教徒,主張在英國領導下各新教國傢聯合對抗羅馬天主教教皇和西班牙國王。由於他反對伊麗莎白女王和安茹公爵結婚,觸怒瞭女王,不得不退隱鄉間他妹妹瑪麗(彭佈羅克伯爵夫人)的傢裡。在妹妹的請求下,他寫瞭一部牧歌傳奇《阿卡迪亞》。這是英國文學中早期的一部最重要的散文體小說,情節非常復雜、離奇,主要描寫愛情,歌頌貴族階級崇高的騎士道德,同時也發表他治理國傢的見解。這部傳奇中穿插瞭許多首抒情短詩和牧歌,最著名的是《牧人們的神靈》。他行文優美,富於生動的、形象的比喻,很有詩意。他的重要文學批評論文《詩辯》,寫於1580至1583年之間,1595年出版。當時英國有一個名叫斯蒂芬·高森的清教徒作傢,寫瞭一本小冊子,題為《騙人學校》,攻擊詩人、演員和劇作傢欺騙群眾,敗壞道德。他未經同意,把這本小冊子獻給錫德尼。錫德尼寫《詩辯》予以駁斥。《詩辯》在西方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錫德尼繼承瞭古代希臘、羅馬的文藝理論,同意古代希臘人把詩人稱為“創造者”的看法,也同意古代羅馬人把詩人稱為“預言傢”的看法。他接受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觀點,把一切藝術都看成是“模仿”,但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模仿,是把現實加以理想化的模仿。詩人生動地模仿,表現善和惡,其目的在於既教導群眾,又娛樂群眾。詩歌的功能就是寓教導於娛樂之中。錫德尼對文學批評的重要貢獻是把文學批評的重點從分析模仿的對象(大自然、社會、個人的行動和思想感情)轉向文學作品對群眾所起的效果和影響。

  錫德尼還寫過十四行詩和抒情詩,其中隻有兩首在他生前發表。他的十四行詩形成瞭十四行組詩,共108首,總標題是《愛星者和星星》,寫於1580至1584年之間,1591年出版。這是伊麗莎白時代英國最早的一部十四行組詩,可以說錫德尼開瞭英國十四行組詩的先河。斯賓塞的88首十四行組詩《愛情小詩》(1595)以及莎士比亞的154首十四行組詩,都是在錫德尼的影響下寫成的。錫德尼的愛情十四行詩雖繼承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傳統,但作瞭重要的革新,即不用傳統的詩歌語言,而代之以真誠的純樸的語言。他用口語對話體來表達愛情,往往有一種清新有力的戲劇效果。在錫德尼以前,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人托馬斯·華埃特爵士開創瞭口語體的英國詩歌。錫德尼繼承、發展瞭這一傳統,而在莎士比亞的戲劇詩行裡則得到最為充分的發展。到瞭玄學派詩人手裡,尤其是在約翰·多恩的抒情詩裡,達到瞭登峰造極的地步。1582年,伊麗莎白女王封錫德尼為爵士。1585年,又委任他為荷蘭海岸行省弗拉辛的總督。在聚特芬戰役中,錫德尼身負重傷,於1586年10月17日逝世。斯賓塞於1587年寫瞭一首挽詩《愛星者》(1595)以表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