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羅多德

  希臘歷史傢。他記述波斯帝國和希臘諸城邦之間戰爭(西元前6至5世紀)的《歷史》,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真正的歷史著作,古羅馬作傢西塞羅稱他為“歷史之父”。

  關於希羅多德的生平沒有詳細的的文獻記載,因而隻能根據他本人的作品和其他有限的資料,描繪出大概的輪廓。他出生在小亞細亞哈利卡爾納索斯城,他父親由於反對當地僭主的統治,被迫移居薩摩斯島。約公元前455至公元前447年,希羅多德到埃及、敘利亞、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裡等地遊歷。公元前445年他去雅典,並同以伯裡克利為首的雅典民主派和一些作傢如著名的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有過交往。後來又有人稱他為“旅行傢之父”。關於他為什麼要走這樣多地方,後人作過種種推測。有人說他原來可能是一個行商;有人認為他想仿照赫卡泰奧斯,寫一部更翔實的地理著作;也有人認為他為瞭搜集寫作材料。他在雅典朗誦過自己的作品,並為此而得到異常豐厚的報酬。

  希羅多德的《歷史》有傳世抄本10餘種,大多是10至15世紀轉抄的。全書歷來分為9卷,每卷冠以一位繆斯的名字,它因此又被稱為“繆斯書”。第1卷記述呂底亞和波斯的情況,寫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對波斯的進攻;第2卷主要介紹埃及的情況;第3卷主要寫康比西斯和大流士統治下的波斯,插入瞭薩摩斯的事情;第4卷介紹西徐亞和利比亞的情況,以及大流士對他們的征討;第5卷介紹愛奧尼亞起義;第6卷敘述馬拉松之役;第7卷從薛西斯出征寫到溫泉關之役;第8卷記述決定性的薩拉彌斯戰役;第9卷記述普拉泰亞和米卡列之役,全書寫到雅典攻陷塞斯托斯(公元前478年)處結束。這種分卷法大概出自編定此書的亞歷山大城的學者之手,而不一定是原書的本來面目。

  希羅多德雖然是小亞細亞的希臘人,但他並不是站在泛希臘的愛國主義的立場來寫《歷史》。他贊揚的不是整個希臘民族,而是雅典人。他對波斯人也是公正的,並無肆意詆毀之處。他尊重古老的東方民族,並承認他們具有比希臘更悠久更發達的文明。這同後來的希臘人把非希臘人一概視為“蠻族”的觀點迥然不同。後世的希臘作傢普盧塔克為此指責希羅多德陰險狡詐,這是一種偏見。但盡管希羅多德贊揚雅典人,也承認民主制度的某些優點,這並不說明他本人堅持奴隸制民主思想。從他對波斯的態度看,也完全可以接受開明的君主制度。

  根據希羅多德自己的說法,他寫歷史的目的是要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被湮沒。他從不想用他的作品教訓別人。他冷靜地記述瞭惡人善終、好人受罪的事實;他筆下的神都是專橫和嫉妒的。德國學者霍瓦爾特批評他無視一切道德規范,說他是小亞細亞城市商人文化的典型代表,這是誤解瞭這位史傢的誠實與公正。

  盡管希羅多德記載瞭若幹荒誕無稽的傳說,並因此受到比他略晚的希臘歷史傢修昔底德的訕笑,他的著作仍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為寫《歷史》,他曾到各地進行調查研究,他的不少記述已為後世的考古發掘所證實。他對史料基本上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同以前的史實記錄人不同,他開始對史料有瞭某種批判的態度。他在《歷史》的開頭使用的庤στορ怇α這個詞,包含有“研究”、“探索”之意,這已開始接近於後世所理解的歷史。克羅瓦塞認為這個詞在這裡標志著一次文體上的變革,這是頗有見地的。

  《歷史》的前半部隻是以戰爭史為骨架,用它來粘合許多同正文關系不大的傳說、故事、地理、人種志等方面的材料,其中關於埃及的記載實際上可以看作一部獨立的作品;後半部敘述希波戰爭本身,插筆退居次要地位。總的看來,這部書有不少材料是硬湊而成。前半部的材料顯然不是供寫希波戰爭史所用的,後來作者決定撰寫這部戰史,才把手頭的材料全部編瞭進去。後人發現,這部著作有前後不協調的地方,結尾也顯得突然,未能在適當的地方告一段落。這說明《歷史》的全書決非一時一地寫成,甚至作者在世時也可能沒有最後定稿。

  希羅多德是用愛奧尼亞方言、也就是荷馬的語言寫作《歷史》的。他同荷馬的繼承關系十分明顯,他使用瞭不少荷馬的語詞和表現手法,因此後人說他的文字有濃厚的荷馬味道。他的散文生動流暢,富於文采。他又是一個講故事的能手,他從人民中間吸收營養,學到瞭許多民間創作的手法。他的《歷史》在兩千年後的今天,即使通過譯本,仍有其不可磨滅的魅力。它是一部歷史名著,同時又是一部能給讀者以美好享受的文學讀物。

  《歷史》從16世紀正式出版以來,許多國傢都有瞭它的譯本。中國的全譯本於1959年出版。

  

參考書目

 W.W.Howard,J.Wells,A Commentary on Herodotus,1912,1928.

 J.E.Powell,The History of Herodotus,1930.

 J.L.Myres,Herodotus,Father of History,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