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芭蕾經過浪漫主義的黃金時代以後,很快在西歐和義大利衰落下來。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俄國逐漸成為歐洲芭蕾的中心,並在芭蕾史上佔有一定地位。

  萌芽時期 17世紀末,芭蕾傳入俄國,最早是由外國演員演出的《奧爾甫斯》(1673),到18世紀中葉,1734年女皇聘用法國人 J.-B.朗代為貴族武備學堂士官生傳授西歐禮節和舞蹈,4年後令朗代籌建並主持瞭俄國第1所舞蹈學校──聖彼德堡戲戲劇學校(今列寧格勒舞蹈學校)。1773年,在莫斯科教養院內設立瞭芭蕾舞班(莫斯科舞蹈學校的前身)。1736和1776年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相繼建立瞭固定的芭蕾舞團,為以後俄國兩大芭蕾中心奠定瞭基礎。聖彼得堡宮廷的芭蕾舞團財力雄厚,但受貴族趣味所左右,追求豪華場面;莫斯科烏魯索夫芭蕾舞團和其他一些地主莊園內的農奴劇團規模小、條件差,但民主主義傾向明顯,演出大多取材於農民生活的喜劇。在此期間,一批外國舞蹈傢應聘來俄國表演、編導、排練和教學。如奧地利人F.希爾弗丁、意大利人G.安焦利尼就為俄國排出第一批有較完整劇情和戲劇沖突的舞劇。稍後,J.-G.諾韋爾的學生,法國人C.勒皮克也在聖彼得堡排演瞭諾韋爾和他本人的一些情節舞劇。這一時期的俄羅斯芭蕾從形式到內容都明顯是西歐芭蕾的翻版。

  形成時期 俄羅斯芭蕾的民族風格,是從19世紀30年代初逐漸形成的。И.И.瓦爾貝爾赫、C.迪德洛、А.П.格盧什科夫斯基等對此起過重大作用。瓦爾貝爾赫是俄國第一個本民族的芭蕾編導,打破瞭外國編導壟斷舞壇的局面。他出身平民傢庭,從聖彼得堡戲劇學校畢業後擔任演員。1795年編排出處女作舞劇《幸福的懺悔》,以傷感主義情調處理神話題材。他的代表作《新維特》(1799)表現當時的真人真事。男女主角身穿燕尾服和連衣裙等時裝,是一次大膽的革新,也是俄國芭蕾在反映民族題材和當代生活方面第一次成功的嘗試,18、19世紀以前,在俄國啟蒙主義者的影響下,開始形成傷感主義芭蕾這種新體裁。它的風格接近於傷感主義文學,表現新的主題(人人平等,反對等級偏見)、新的人物(平民百姓),著力刻畫感情和個性,瓦爾貝爾赫正是它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深刻感人,但啞劇成分較多。他還是俄國第一位芭蕾理論傢,提出過將俄羅斯表演風格、法蘭西的結構形式,意大利的啞劇和嫻熟技巧三者綜合一體的主張。迪德洛於1801~1811、1816~1829兩度來俄工作。第一次,他迎合醉心法國文化的俄國貴族的審美趣味,排演瞭一批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的舞劇,動作輕盈,表演典雅,富有詩意,但缺乏瓦爾貝爾赫作品的深刻內容。他針對俄國演員技術水平低但有巨大潛力的狀況,在主持聖彼得堡戲劇學校期間,培養瞭一批包括M.達尼洛娃、A.伊斯托米娜、格盧什科夫斯基在內的俄國舞蹈傢。第二次來俄國工作時期,他的藝術觀點明顯轉變,先後創作英雄悲劇《匈牙利農舍》(1817)、《拉烏爾·德·克列基》(1819)和一些喜劇。這些作品反映瞭貴族知識分子的民主主義情緒,富有戲劇性和抒情性,人物形象生動,采用啞劇和對比強烈的造型動作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迪德洛要求演員既掌握舞蹈技巧,又善於擬態表情。他還根據普希金同名長詩改編成舞劇《高加索的俘虜》(1823)。這部舞劇和以後格盧什科夫斯基根據普希金作品改編的舞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1821)、《黑色披巾》(1831)以及《三條腰帶》(1826)等,對俄國芭蕾民族風格的形成起瞭重要作用。普希金盛贊迪德洛的舞劇“充滿生動的想象和非凡的魅力”。格盧什科夫斯基1812~1839年主持莫斯科舞蹈學校,擔任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總編導,培養瞭人才,積累瞭劇目。

  浪漫主義時期 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俄國出現瞭一個反動時期。沙皇宮廷不允許芭蕾表現本國現實生活,而從國外聘請編導排演瞭一批形式富麗堂皇但內容空虛貧乏的消遣性舞劇。稍後,西歐浪漫主義芭蕾傳入俄國。在此之前,浪漫主義成分在迪德洛和格盧什科夫斯基的舞劇中已有出現,而塔利奧尼父女、F.艾爾斯勒、C.格麗西等著名舞蹈傢的訪問演出,以及J.佩羅在聖彼得堡的長期工作(1848~1859)更促進瞭它的發展。19世紀30~40年代俄國芭蕾基本上沿著浪漫主義軌道前進。當時明顯存在兩派:消極浪漫主義,以塔利奧尼父女為代表,作品有《仙女》等;積極浪漫主義,以佩羅、艾爾斯勒、休連-索爾為代表,作品有《巴黎聖母院》、《海俠》、《吉賽爾》和《菲涅拉》。通過這些劇目的創作上演,加上西歐著名舞蹈傢的表演和教學,俄國演員迅速成長,其中聖彼得堡的E.安德列揚諾娃和莫斯科的E.桑科夫斯卡婭,其舞蹈技術可以與塔利奧尼等人並駕齊驅,又有自己的表演特點。她們主演的西爾菲達、吉賽爾等角色體現瞭俄國現實主義傳統和民主主義傾向,獲得B.別林斯基等進步評論傢的贊許。

  危機時期 1861年廢除農奴制後,自由派知識分子竭力抹殺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而革命民主派則公開抨擊政府政策的不徹底性,要求進一步改革。在這場激烈的思想鬥爭中,批判的現實主義成為19世紀下半葉俄國文學藝術的一個鮮明特點。然而,作為宮廷藝術的芭蕾卻落後於這個總的形勢,仍然是供人消遣的“玩藝兒”。A.聖-萊昂正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他於1859~1869年在俄國供職,迎合貴族和上層社會的趣味,排演瞭一批內容貧乏、結構松散、玩弄舞蹈技巧、追求外在效果的作品。他排演的舞劇《神駝馬》(1864)閹割瞭原著的諷刺內容,杜撰出各族人民向沙皇歌功頌德的諂媚性結尾,因而受到進步輿論的譴責。但由於舞蹈豐富多彩,此劇曾長期上演。他的另一部舞劇《小金魚》(1867)更是嚴重歪曲俄國生活,被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斥之為“精心編造的胡言亂語”。這一慘敗迫使聖-萊昂離開俄國。不過,聖-萊昂對創立性格舞這一舞蹈樣式作過重要貢獻。此外,他和C.佈拉西斯在表演和訓練方面,提高瞭女演員的舞蹈技術水平。這個時期的舞劇中舞蹈與啞劇截然分開,啞劇隻起輔助作用,劇情隻是為瞭炫耀女舞蹈傢技巧的借口。

  鼎盛時期 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芭蕾走向衰落,復興芭蕾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俄國肩上。從40年代起,外國舞蹈傢們頻繁訪俄。塔利奧尼父女、佩羅、聖-萊昂等人的表演和編導活動,特別是A.佈農維爾的學生C.約翰遜(在聖彼得堡)和佈拉西斯(在莫斯科)的教學活動,向俄國舞蹈界傳授瞭法蘭西、意大利兩大舞派的精華,並逐漸形成瞭新的學派──俄羅斯舞派。在劇目建設上,M.珀蒂帕和Л.И.伊萬諾夫起瞭決定性的作用。珀蒂帕擔任瑪利亞劇院舞劇編導30餘年(1869~1903),接受並發展瞭浪漫主義芭蕾大師們的交響舞蹈原則,在其早期作品《堂吉訶德》(1869)、《舞姬》(1877)中作瞭舞蹈交響化的嘗試。其中某些片斷如《堂吉訶德》中的雙人舞、《舞姬》中的幽靈群舞,至今仍經常上演。然而由於當時不重視舞蹈音樂的戲劇結構,要求音樂服從於舞蹈,提供必需的節奏和速度。因此某些作曲傢所寫的舞劇音樂盡管便於舞蹈,但缺乏完整的結構和對人物的個性描寫,不是真正的交響音樂。隻有П.И.柴科夫斯基通過《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實現的革新,才從根本上提高瞭舞劇音樂和作曲傢在舞劇中創作的地位,使音樂成為舞劇中塑造形象、敘述事件的基礎,而不再是聽命於編導的單純的伴奏。他寫的舞劇交響樂具有同樣的思想性、戲劇性和藝術價值。這一革新思想,啟發和豐富瞭珀蒂帕、伊凡諾夫的舞蹈交響化思想。他們從音樂形象實質出發塑造舞蹈形象,把舞蹈作為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努力尋求符合音樂的舞蹈動機;把交響音樂常用的主題變奏、復調、再現、平行對比等手法運用於編舞中,正確處理瞭獨舞、雙人舞的結構以及大型舞蹈中領舞和伴舞之間的關系。柴科夫斯基逝世後重新排演的《天鵝湖》(1895,伊萬諾夫編導)的第2幕達到瞭舞蹈詩的高峰,至今仍被奉為交響舞蹈的范例。在柴科夫斯基的影響下А.К.格拉祖諾夫寫出《雷蒙達》(1898)、《四季》(1900),均由珀蒂帕編導上演。這些作品在繼承浪漫主義芭蕾傳統的同時體現瞭俄國現實主義傳統,構成俄國芭蕾保留劇目的核心。E.切凱蒂1892~1902年間任教於聖彼得堡舞蹈學校,與珀蒂帕一起,為俄國芭蕾培養出包括А.П.巴甫洛娃、А.Я.瓦加諾娃、М.М.福金在內的一批著名舞蹈傢。

  20世紀初,俄國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壇中占據主導地位,擁有自己的保留劇目、表演風格和教學體系,也湧現出一批編導和表演人才。但是,當時的俄國,特別是1905年革命被鎮壓後,沙皇統治更趨殘酷。帝國劇院因循守舊,把珀蒂帕時期的成果──大型舞劇中的雙人舞、伴舞、插舞等結構形式以及舞蹈語匯僵化為程式和套子、削弱劇目內容的思想性,單純追求舞蹈技巧和華麗的演出形式。俄國芭蕾界一批青年人迫切要求革新,探索新的表演手段和發展道路,А.А.戈爾斯基和福金就是他們的帶頭人。戈爾斯基學習莫斯科藝術劇院的現實主義風格,反對程式化舞臺表演,力求結構完整和現實主義地解釋情節。在他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舞劇,如《古多拉之女》(據《巴黎聖母院》改編,1902)和《沙拉姆波》(1910)中,註意歷史真實,要求演員鮮明地塑造形象、真實地表現角色的內心體驗。福金則繼承瞭珀蒂帕的舞蹈交響化傳統,提倡從音樂出發編排舞蹈。舞蹈風格和表演風度都要符合劇情的地點和時代,強調舞蹈要和音樂、繪畫、文學諸要素融合,構成具有統一構思的演出;主張舞蹈要有表情,啞劇要舞蹈化,舞蹈動作不限於古典芭蕾,可以依據需要選用民間舞蹈和其他各種造型手段。福金的這些革新思想自然不可能在帝國劇院內得到實現。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國外為С.П.佳吉列夫組織的“俄羅斯演出季”和以後的佳吉列夫芭蕾舞團排演的。佳吉列夫從1909年5月起連續3年組織俄羅斯演出季,並於1913年成立以蒙特卡洛為基地的永久性劇團──“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在歐美各地巡回演出,影響巨大,把由俄國保存的古典傳統劇目送回歐洲,促成歐洲芭蕾的復興。福金等人根據歌劇、交響樂、鋼琴曲等非舞蹈音樂編排作品的試驗,為後世的交響芭蕾、無情節舞蹈開瞭先聲。1929年佳吉列夫去世,該團隨即解散,它的成員流散歐美各國,其中一些人,如S.利法爾在法國,N.德瓦盧瓦在英國,G.巴蘭欽在美國,他們對各國的芭蕾復興或創建作出瞭重要貢獻。

佐吉列夫俄羅斯芭蕾舞團演出的《玫瑰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