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的雕塑。它繼承並發展隋唐以來的傳統,在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情感的廣度與深度方面,都前進瞭一步。占比重很大的佛教雕塑由於禪宗的盛行,作為禮拜偶像的那種神聖性和理想性減弱,而世俗化的現實性大為增強。道教雕塑的內容與形式較前豐富多樣。用於殿堂、寺觀、陵墓建築組群平面佈局的大型儀衛、紀念性雕刻,在樣式、手法上有新的創造,但失去瞭前代同類作品的雄健偉岸的氣概。以直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為主要特徵用以殉葬的俑,無論數量、品質在同時期整個雕塑藝術中所占的地位,都遠不及及前代那樣重要。各種供人玩賞的小型雕塑的蓬勃發展,是宋代雕塑中引人矚目的現象。

靈巖寺金漆木雕彩塑羅漢像之一

  宗教雕塑 佛教寺廟造像保存至今的重要者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閣的大悲菩薩銅像(通高22米多,969),摩尼殿的佛、阿難、迦葉塑像(1052);四川峨眉山萬年寺普賢像(通高7.4米,980),河南開封鐵塔南的接引佛銅像(高5.14米,可能為原開寶寺的遺物),湖南湘鄉雲門寺(1050)的大悲觀音塑像和十八羅漢石像,山西晉城古青蓮寺釋迦殿的佛、弟子、菩薩5身塑像,青蓮寺南殿的佛、弟子、菩薩等12身塑像,長子法興禪寺圓覺殿的17身塑像(1111)等;可以概見宋代佛教寺廟造像的多種風貌與藝術水平。

  然而,佛教造像最為豐富多姿的卻是非主要禮拜對象的羅漢群像雕塑。據文獻記載和現存實物所知,有雍熙元年(984)在浙江天臺壽昌寺造五百十六羅漢,咸平四年(1001)自潁川郡迎五百羅漢銅像於汴京大相國寺,汴京開寶寺東院造五百羅漢,大中祥符元年(1008)河南輝縣白茅寺造五百羅漢,咸平至乾興年間(998~1022)“技巧夫人”嚴氏以檀香木透雕瑞蓮山五百羅漢,慶歷五年(1045)至七年廣東曲江南華寺木雕五百羅漢,紹聖二年(1005)至政和五年(1115)陜西黃陵萬佛洞造五百羅漢,政和四年河北行唐普照院造羅漢一堂,宣和二年(1120)四川閬中香城宮造五百羅漢,宣和六年宋齊古自閩中運金漆木雕五百羅漢置山東長清靈巖寺,紹興(1131~1162)初臨安靜慈寺塑五百羅漢像,金國統治下的山西平遙慈相寺也有天會年間(1123~1137)所塑五百羅漢等。上述作品隻有曲江南華寺和黃陵萬佛寺兩處全部或大部保存下來。此外,約塑於大中祥符六年的江蘇吳縣甪直鎮保聖寺的十六羅漢塑壁(見保聖寺彩塑)和可能塑於嘉祐六年(1061)的山東長清靈巖寺千佛殿的40身羅漢像中的大部分,也有部分保存下來(見靈巖寺雕塑)。從中可見宋代雕塑匠師通過羅漢群像的制作,創造瞭多種性格、氣質和具有相當思想深度的藝術形象。

南華寺木雕五百羅漢像之一

  宋代佛教開窟造像之風,在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杭州西湖等原有窟龕造像的地方,規模數量不等地在繼續著。在四川大足等地和陜西北部一帶,也新開瞭一些窟龕。陜北除延安清涼山、黃陵萬佛洞外,又發現安塞的石子河、龍巖寺、招安、黑泉驛,志丹縣的呂川、三臺山、白沙川,子長縣的北鐘山,富縣的川河、閣子頭寺等石窟、摩崖造像近20處,規模雖都不很大,但有不少藝術水平頗高的作品。

  四川境內知名的宋代窟龕造像有富順羅浮洞、廣元千佛崖、資陽大佛崖、榮縣和綿陽的石佛等;大足一縣之內就有窟龕造像10多處,其中北山的佛灣,寶頂山的大佛灣更是宋代佛教造像薈萃之地(見大足石窟)。

  道教在宋代,由於統治者的推崇,得到進一步地發展,神祇名目大增,形成瞭龐大體系。當時著名的道教宮觀很多,如汴京的玉清昭應宮、上清宮、寶籙宮、醴泉觀,臨安的太一宮、景靈宮、延祥觀、報恩觀、玄真觀、四聖觀,東嶽大帝一神便有臨平、吳山、壇山、湯鎮、法華山等數處行宮。外州府縣的道教廟宇更不知有多少,現存宋代道教廟宇造像僅有山西晉城二仙觀的二仙姑及四脅侍塑像,蘇州玄妙觀三清殿的三清塑像和四川江油雲巖寺(原為道觀,後改為佛寺)飛天藏殿(1181)的木制飛天藏上的木雕道像。此外,未納入道教神仙系統的種種“祠祀”造像原是很多的,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聖母及42身宦官、女官、侍女塑像,為宋代雕塑中的優秀之作(見晉祠聖母殿彩塑)。道教石窟造像除瞭福建泉州清源山的露天老君大石像外(見泉州老君石雕像),其餘都在四川大足一帶,重要者如大足南山的三清洞、真武帝君窟、聖母龕和龍洞,保存瞭多種道教藝術形象。舒城巖的東嶽大帝、玉皇大帝、紫微大帝、淑明皇後等龕,共有大小造像100多身,是研究宋代道教雕塑的珍貴實物資料。

  陵墓雕塑 於宮殿、廟宇前設置圓雕的銅、鐵、石獅,在宋代是普遍現象,而於帝後、顯貴陵墓地面建築的平面佈局中設置人物、動物石刻組群,似隻限於北宋,南宋政權偏安東南,諸帝塋塚均名曰“攢宮”,以示有朝一日恢復中原再建正式陵墓之意,故均不曾有石人、石獸的設置。北宋的七帝八陵,均在河南鞏縣境內,連同各陵的後妃袝葬墓和大臣的陪葬墓,形成一個縱橫數十裡的巨大陵區,為其後明、清兩朝陵區設計的先驅。北宋陵制大體取法唐陵,而更為劃一,規模較小,佈局緊湊。帝後陵前石刻現存總數550多件,加上陪葬墓前石刻,達1000件以上(參見北宋陵墓石刻)。

  由於葬俗有所變化,隨葬的俑每被紙札所代替,故宋俑數量較前代為少。出土有俑的墓葬以河南、四川、江蘇、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較多。河南方城紹聖元年范氏墓和重和二年(1119)疆氏墓出土的石俑比較豐富而有特色。禹縣白沙趙大翁墓和偃師酒流溝宋墓出土的雜劇、散樂人物雕磚,開創瞭俑的一種新形式。四川成都、廣漢等地出土的釉陶俑,別具一格。浙江杭州老和山和江蘇泰縣出土的木俑,雕刻洗練準確,充分顯示瞭材質、刀法的美。江西景德鎮等地出土的捏塑白瓷俑,有多種裝扮和表情,可能是南戲或民間雜耍的角色。福建出土的許多南宋時期的壽山石雕俑,說明有名的壽山石雕工藝有很長遠的歷史。

  其他 小型玩賞性雕塑有竹、木、陶瓷、玉石或泥土等各種材料制品,以多種多樣的題材、形式適應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習俗和欣賞要求,走進千傢萬戶。各式各樣的泥塑擁有更為廣泛的群眾性,如鄜州田氏泥孩名天下,蘇州生產的泥娃娃被譽為“天下第一”。

蘇州出土的泥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