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鄂溫克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和額爾古納左旗,其餘分散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訥河等地。人口19343人(1982年統計)。鄂溫克族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有3種方言。牧區通用蒙古文,農業區通用漢文。鄂溫克族音樂有“紮恩達勒格”、“魯克該勒”、宗教歌曲等。

  紮恩達勒格 山歌和小調的總稱。由於地區區不同,各地紮恩達勒格的風格也不相同。流傳在鄂溫克自治旗的紮恩達勒格接近蒙古族民歌中的長調,如:

紮恩達勒格《金色的雅魯河》

  在額爾古納一帶則具有狩獵人豪爽而粗獷的特色。此外,屬於小調類的紮恩達勒格節奏鮮明,結構嚴謹,樂句較整齊。

  魯克該勒 民間歌舞。以篝火舞最為流行。跳篝火舞時,男女老少手拉手圍著篝火成一圓圈形,跟隨領唱者由左向右的轉動。歌聲由低到高,舞蹈由慢到快,直到高潮結束。歌詞大都是懷念故鄉、歡迎客人、贊美獵場和稱頌獵手等。曲調短小歡快,節奏性強,常用一領眾和的形式。如篝火舞曲:

篝火舞曲《盡情地跳呀》

  宗教歌曲 包括薩滿跳神歌和祭祀祈禱歌兩類,其音調兼有紮恩達勒格和魯克該勒的特點,但音樂多具吟誦性。

  鄂溫克族民歌具有寬廣、抒情的特點,結構方整對稱,多由上下句組成,或由單樂句的不斷反復或變化重復構成。鄂溫克族民歌既使用比較古老的三音音列,又使用五聲音階。鄂溫克族民歌歌詞多用頭韻,襯詞較多,唱抒情性長調時,常喜用帶鼻音的唱法,使感情體現細致入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鄂溫克族音樂得到發掘發展,鄂溫克族作曲傢、指揮傢明太創作並指揮過很多音樂作品。反映鄂溫克族新生活的舞蹈音樂《彩虹》受到國內外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