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奏弦鳴樂器。流傳於中國廣大地區的弓絃樂器。因具兩條弦,故名二胡,亦稱胡琴、南胡、嗡子等。近幾十年始定名為二胡。

  構造 二胡由琴筒、琴桿、弦軸、琴弦、千斤、弦馬構成。琴筒是共鳴箱,有圓形或六角、八角形,前端蒙蟒皮,後端置音窗。琴桿修長,上端彎曲。琴筒與琴桿都由硬木(紅木、烏木等)製成。弦軸兩個,上縛內、外兩弦。過去用絲弦,現在普遍使用金屬弦,也有使用尼龍纏弦的。千斤在琴弦中腰與琴琴桿之間,有活動的與固定的兩種。琴弦下部在蟒皮的正中用竹或木制弦馬架起。琴弓用細竹縛以馬尾制成,弓毛夾置於兩弦之間。弓毛與琴弦摩擦,使琴弦產生振動,通過弦馬將振動傳給皮膜而使振動擴大,在音箱內引起共鳴,發出特定色彩的音響。

  定弦 二胡五度定弦:d1a1。這種定弦,在金屬弦上音色、共鳴和張力都較好,移調也比較方便。演奏某些傳統樂曲或戲曲時定弦常異,內弦定弦可從g~e1,外弦可從d1b1,但都保持五度關系。僅在少數場合也用四度或八度定弦。二胡音域,樂隊常用為d1d3,獨奏可以達到d4。中、低音區(d1d2)發音飽滿、有力;中、高音區(d2a2)柔和、清亮;高音區(a2e3)清晰而稍帶緊張;在最高音區(e3d4)發音緊張而尖銳,隻在獨奏時使用。一般說來,內弦富有豐滿、柔和而優雅的音色;外弦則較為明亮、剛健。

  性能 二胡發音可持續不斷,強弱變化自然,最接近人聲,有很強的表現力。由於音量和音域的局限,適於演奏柔和細致的抒情性作品,能刻劃入微。但也不僅僅局限於這一種格調的作品,如《聽松》的雄強鏗鏘、《三門峽暢想曲》的澎湃洶湧、《翻身歌》的活潑歡快、《洪湖人民的心願》的激昂深沉等,都可勝任。通過一些特殊演奏手法的運用,還可奏出模擬效果,如鳥鳴、鑼鼓聲、馬嘶、馬蹄聲等。

  轉調、把位 二胡把位較多,在構造上無固定品位,理論上可作自由轉調,但實用上樂譜常用G、D、F、C調,其次是A、B、E調等。下表為 d1a1定弦時的調名(即工尺七調)與唱名對照表:

二胡工尺七調與唱名對照表

  傳統把位劃分,任何調都從宮音或徵音開始,四音或五音一把。在這個基礎上使用的把位為五把,即上把、中把、下把、次下把、最下把。在現代獨奏或合奏中,則使用多把位演奏法,任何一音都可作為一個新把位的開始。二胡的弓法主要有分弓(拉弓及推弓)、連弓、連斷弓、顫弓、頓弓、跳弓、飛弓以及連續拉弓或連續推弓等。左手指法主要有按音、揉弦(吟音)、泛音、顫音、滑音、拔弦等。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還創制瞭和二胡配套的樂隊樂器,如:高音二胡(高胡)、中音二胡(中胡)、大二胡(大胡)、低音二胡(低胡、大革胡)以及雙千斤二胡、三弦胡琴等。

二胡

  曲目 近代民間音樂傢華彥鈞(阿炳)和民族音樂傢劉天華對二胡的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華彥鈞創作的樂曲有《二泉映月》、《聽松》,劉天華創作的樂曲有《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光明行》、《良宵》等,使二胡成為專業化的獨奏樂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胡普遍采用金屬弦,在擴大音量、改進音質方面進行瞭許多改革嘗試,制作日趨完善,成為樂隊的專業樂器。二胡的演奏技巧日益豐富,創作手法和題材日益更新和擴充,出現瞭大量的具有一定藝術水平的二胡曲目,如獨奏曲《豫北敘事曲》(劉文金曲)、《秦腔主題隨想曲》(趙震霄、魯日融編曲)等;二胡與民族樂隊或管弦樂隊協奏的大型作品有《新婚別》(張曉峰、胡曉谷曲)、《長城隨想曲》(劉文金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