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古代拜神敬佛的活動。雛形形成於15世紀阿瓦王朝年間,分阿迎、木偶戲和緬甸劇三種。

  阿迎 緬語意為悠揚嫻雅。開始為坐唱阿迎。後宮中加瞭舞蹈。初期女角、醜角各一。女角且歌且舞。醜角插科打諢,背名詩、講韻白,即席助興,後發展為女角醜角各二,演出一些簡單故事。用鼓、竹匣琴、笛子伴奏,後增加瞭編鼓、編鑼、嗩吶等。1885年緬甸王朝覆滅,藝人們散落民間。醜角往往是班主兼編導。第二次世界大大戰結束後阿迎舞臺采用瞭景片、燈光,服飾華麗;緬樂西樂兼有;女角五、六人,兼飾劇中男女角色,醜角二、三人;劇目系自編的短小喜劇、鬧劇,或在簡單情節中貫串演出各種舞蹈,或演出某些古典名劇片斷。有的團亦唱時代歌曲,跳現代舞。阿迎劇團小巧靈活,到處皆可搭臺演出。到20世紀60年代全緬此類劇團有60~70個。大多在仰光、曼德勒兩地。

  木偶戲 因緬甸古時唯木偶戲可搭高臺演出,故又名“高戲”。15世紀已出現。緬甸木偶是牽線型的,一說從中國南部傳入,一說貢榜王朝波道帕耶王時劇務大臣吳多首創。木偶高約2英尺,牽線最多的有60根。傳統有28偶像,有動物、神仙及帝王將相等人物。初期僅有一白幕無道具。操縱木偶者和演唱者由2人分擔。演出分3部分,首先表演開天辟地和動物舞蹈。其次表演宮中活動、王子公主相愛等。最後演佛本生故事或自編劇目。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木偶舞臺出現女演員,偶像增多,目前木偶劇日趨衰落。

  緬甸劇 源頭有二:一是平地戲,一是宮廷戲。平地戲源於民間,相傳始自阿瓦王朝年間,因在平地上鋪席片演出故又名“低戲”。為瞭敬佛,場地中立一木竿,上纏椰枝、番櫻桃枝。在面對觀眾的場地前面中央立一竹竿,上掛燈火。後側插設一橫桿,上掛刀、鞭、弓、棍之類道具,並掛有頭盔或面具。一道具木箱置中央,按劇情發展可代表金鑾寶殿、公主寢宮、高僧寺院等等。初期演員男6女2,可演全場,後逐漸增多。角色常用唱、白表明所處場景。

  1558年緬甸征服瞭暹羅的清邁,一些藝術傢被帶回緬甸宮中,這就是源自泰國的緬甸宮廷劇的開端。其演出方式基本與低戲同。目前緬甸發現的最古劇本是1733年巴德塔亞紮的《紅寶石眼神馬》。貢榜王朝波道帕耶(1782~1819在位)曾派音樂傢與詩人赴泰國、柬埔寨、馬來亞考察戲劇,翻譯羅摩、伊瑙等故事的劇本,配以創新瞭的緬甸樂曲、詩白、舞姿在宮中上演,使宮廷劇有瞭全面發展。到貢榜後期(1859~1885)戲劇普及各地、劇情更具現實意義,劇目變短,便於上演。宮中也開始建劇院、觀戲廳等,據說當時宮內演羅摩等劇甚至有200人參加。吳金吳、吳邦雅等劇作傢也競相創作,開創瞭一個緬甸戲劇的新時期。1885年後西方音樂舞蹈以及舞臺技術傳入緬甸。首先把平地戲變成劇院舞臺演出的是人稱“緬甸戲劇大師”的吳波盛。他是個唱做俱佳的男角,首建活動帆佈劇院,巡回各地。他用燈光、佈景等加強演出效果。在唱腔、舞姿上也進行瞭創新,並改編瞭不少佛經故事劇。與其同時齊名的另一表演傢是吳盛格東。

  20世紀30年代,緬甸文壇上興起瞭一場改革文風的“實驗文學運動”。法國劇作傢莫裡哀的作品最先被緬甸作傢佐基、德欽巴當等人介紹給緬甸人民。莫裡哀的風格和創作思想直接影響瞭緬甸文壇。新寫的劇本不再用成段的詩文,而采用生動的對白,這是當今緬甸話劇的開端。40年代由於戰爭烽火波及緬甸,許多電影演員迫於生計投身戲劇演出,從而擴大瞭戲劇界的隊伍。上演的劇目中不僅有古典宮廷戲,而且有現代歌舞劇、說唱劇和話劇等。由於宣傳工作的需要,在40年代後期又開始出現瞭一個年輕的劇種──廣播劇。1948年獨立後,戲劇創新者、名演員瑞曼丁貌將古代宮廷劇與現代話劇、說唱劇等融合在一起。1962年後國立劇團成立,並興修劇院。1970年9月組織瞭全緬“戲劇與戲劇文學討論會”。經過多方努力,近年來緬甸戲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