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劇作傢。1915年10月17日生於紐約一時裝商人的傢庭,父親在30年代初破產。米勒中學畢業後工作兩年,進入密歇根大學,開始戲劇創作,寫過4部劇本,並兩次獲獎。1941~1944年當過卡車司機、侍者和制盒工廠工人,後又在海軍船塢做安裝技工的助手,同時為電臺寫廣播劇。1944年,《鴻運高照的人》問世,這是他的第一部在百老匯上演的劇本。

  1947年,米勒以劇本《全是我的兒子》成名,獲紐約劇評界獎。這是一出易蔔生式的社會問題題劇。寫一傢工廠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向軍方交付不合格的飛機零件,招致21名飛行員(包括他的兒子)墜機而死,他雖逃脫瞭法律的制裁,卻受到良心的譴責,因而飲彈自盡。

《推銷員之死》設計圖

  1949年,他的《推銷員之死》獲紐約劇評界獎和普利策獎,並使他獲得國際聲譽。劇本敘述一個推銷員因年老體衰被老板辭退,深受打擊,兩個兒子一事無成也使他懊喪,最後為瞭使傢庭獲得一筆人壽保險費而在深夜駕車出外撞毀身亡。此劇揭穿瞭美國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話,曾被右翼刊物稱為“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國精神大廈下的定時炸彈”。1951年,他改編瞭H.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美國上演後獲得好評。

  1953年米勒根據北美殖民地時代一樁“逐巫案”創作瞭歷史劇《煉獄》,以影射當時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無辜人士的迫害。米勒因早期曾參與左翼文藝活動而一再受到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傳訊。1956年,他因拒絕說出10年前曾和他一起開會的左派作傢和共產黨人的姓名而被判“蔑視國會”罪,處以罰金和一年徒刑,1958年最高法院才將這一罪名撤銷。在這時期,米勒寫瞭一出反映30年代美國職工生活、帶有自傳性質的感傷獨幕劇《兩個星期一的回憶》(1955)和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國的不幸遭遇的兩幕悲劇《橋頭眺望》(1955)。1956年和1958年他先後獲密歇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和美國全國文學藝術研究院金質戲劇獎章。

  1964年,米勒發表一出關於現代人在社會上生存問題的劇本《墮落之後》,自傳性色彩濃厚。同年發表獨幕劇《維希事件》,描寫德國法西斯分子在法國維希市的一個拘留所審訊猶太人的殘酷情景。1965年起他連任兩屆國際筆會主席。1968年發表心理問題劇《代價》,描寫兄弟倆因所走的道路不同而產生隔閡,並譴責瞭當代西方人所追求的物質生活,其中還成功地塑造瞭他惟一的喜劇人物──一位精神矍鑠的老傢具商。1972年發表的《創世記和其他》是一出以漫畫手法重述聖經中亞當和夏娃以及該隱殺弟的故事,全劇可說是上帝和撒旦之間關於善惡性質的一場爭論,而以創世記故事來闡明各自的立場。米勒諷刺地使魔鬼在兩者之間顯得更具魅力。

  1977年,米勒發表瞭《大主教宅邸的頂棚》。強調他的一貫觀點:“人不應當隻是社會環境的被動產物。”

  1980年,米勒寫成一出以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為背景的社會劇《美國時鐘》。把當時的慘狀以戲劇形式在觀眾面前展現出來,以便重振人們的尊嚴和信心。

  1978年,米勒夫婦曾訪華,同中國戲劇界同行切磋藝事,回國後有一本反映中國人民當前生活的攝影集出版。1981年,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由黃佐臨導演,上演瞭他的《煉獄》。1983年,米勒再度訪華親自導演他的名劇《推銷員之死》,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

  米勒還著有大量戲劇評論,寫過10幾部廣播劇、電影劇本以及報告文學和短篇小說。

  米勒一貫反對西方商業化、純娛樂性的庸俗戲劇,認為戲劇是一項反映社會現實的嚴肅事業,舞臺應該是一個比單純娛樂更為重要的思想傳播媒介,應為一個嚴肅的目標服務。1984年,米勒獲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