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e蒙泰朗

  法國小說傢、戲劇傢、散文傢。1896年4月21日出生於巴黎一舊貴族傢庭。他的小說、戲劇和散文都有較高的成就。1942~1965年,他改寫劇本10餘部,大部分首次上演即獲成功。1962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772年9月21日自殺身亡。

  蒙泰朗的劇作可以分為取材於歷史和取材於當代兩類。取材歷史的有《死瞭的王後》(1942)、《瑪拉特斯塔》(1946)、《聖地亞哥騎士團長》(1948)、《波爾-洛亞爾》(1954)、《唐璜》(1959)、《西班牙樞機主教》(1960)、《內戰》(1965);取材當代的有《無父無母的兒子》(1943)、《明日天將曉》(1949)、《摟在懷裡的女人》(1950)、《孩子當君主的城市》(1951)、《佈羅塞裡昂德》(1956)。

  蒙泰朗對人類行為、心理和人類境地觀察入微,他的頭腦既清醒又熱烈,他的劇本也著重寫世態人情。但蒙泰朗的劇作無法歸入當代任何一個戲劇流派,他不以奇異或巧妙的技巧取勝,其完美的風格出自法國古典主義,筆鋒醒豁、剛勁,斬截幹凈。

  蒙泰朗強調人的品質,他每部劇本都有一個突出的人物,性格剛強,嚴於律己,有嚴峻的理想,如同鶴立雞群。但這種高貴品質卻像無的放矢,無非要突出個人,慷慨激昂的言辭旨在掩飾內心的空虛。歷史劇《死瞭的王後》中葡萄牙國王費朗特,現代劇《無父無母的兒子》中巴黎律師喬治·卡裡翁都多少具有這種性格。

  《死瞭的王後》(1942)寫葡萄牙國王費朗特出於政治考慮,為王太子佩特羅迎娶拿伐爾公主,兩國聯姻。佩特羅向父王吐露,他已私下和宮內貴婦人伊奈絲結婚,並拒絕與伊奈絲離異。費朗特以太子不明大義,將佩特羅投進獄中,命人將伊奈絲刺死。國王不久也死去。太子佩特羅繼位後,把伊奈絲屍體挖掘出來,親自把王冠放在伊奈絲腹上。

  《無父無母的兒子》劇情發生在1940年。巴黎律師卡裡翁從德國戰俘營逃出來,在法國南部戛納與舊日情婦和私生子重聚。後來他認為兒子的言行愚昧、平庸,甚至卑下。他大為失望,原先想阻止他們母子再回到敵占區,現在聽任他們走瞭。

  蒙泰朗每部劇本的風格都切合劇中人物的環境和身份,有時文藻華美,極富抒情色彩,有時又語言淺俗、直截、辛辣;臺詞與劇情發展、人物感情起伏都絲絲入扣,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