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石窟。位於新疆鄯善縣高昌故城東約15公裡處,為高昌最早的石窟。它鑿建於火焰山東段吐峪溝兩岸,現存編號共46窟,其中僅有9個窟留有壁畫。其窟形可分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縱券頂窟。方形窟以其窟頂形式,又可分為平頂式、覆鬥式、穹廬式。石窟類型有支提窟、毗訶羅窟和講經窟3種。以禪窟和講經窟數量最多,計37個窟,且分居於禮拜窟左右,與克孜爾石窟佈局相似,反映瞭中國早期石窟特徵。吐峪溝石窟的壁畫大部剝落嚴重,較能辨其內容的第44窟中,正壁和兩側壁上均繪一佛二菩薩薩。本生故事畫較為清晰,計每壁各有1組7幅畫,每幅畫旁有漢文題記。尚可辨認的壁畫內容有:“羼提婆利忍辱截割手足”、“摩鉗太子求法赴火”、“慈力王施血飲五夜叉”、“薩埵那太子舍身飼虎”和“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屍毗王割肉貿鴿”等。據《西州圖經》記載,吐峪溝石窟在唐代西州時稱“丁谷寺”。從現在石窟建築和壁畫風格分析,吐峪溝石窟約開鑿於公元4世紀初,即晉設高昌郡之前。多數洞窟及壁畫,應鑿繪於南北朝至隋代,即吐魯番地區的高昌王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