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傢、學者、教育傢。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早年曾肄業於杭州詁經精舍,研習“稽古之學”。甲午戰爭後參加強學會,為《時務報》編撰,從事維新變法的宣傳活動。1906年參加同盟會,任《民報》主編。“五四”運動時時反對新文化運動,後又反對孫中山三大政策,提倡尊孔讀經,政治上“漸入頹唐”。但他反對袁世凱稱帝,晚年呼籲抗日,譴責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同情學生愛國運動,仍贏得社會好評。

  章炳麟於1901年受聘為東吳大學中文教習,“時以種族大義訓迪諸生”。1903年任愛國學社國文教員,以“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故事作為教材內容。1906年在日本東京主辦國學講習會,既講文字訓詁,又講歷史,以激發留日學生愛國熱情。1910年在日本刊行《教育今語雜志》,“以保存國故,振興學藝,提倡平民普及教育為宗旨”。1912年與馬良(相伯)等籌組函夏考文苑(相當於研究院)未成;同年被選為浙江教育會會長,又與於右任等發起組織通俗教育研究會。1926年任上海國民大學校長。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確定為全國通用的註音符號,沿用30多年,直到漢語拼音字母開始推行。晚年在蘇州等地講學,還創辦中醫學校,出版中醫雜志。

  章炳麟重視教育的作用,曾主張毀寺興學,甚至強調“學堂未建,不可以設議院”。他還設想建立一個行政、司法、教育、立法、糾察五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他認為:“學校為朝廷所設,利祿之途,使人茍偷,何學術之可望”。而主張政教分離,文化教育“自下倡之則益善”。

  章炳麟主張德育、智育、體育三者應當並重。但他認為道德主要是由社會熏染而來,不是從講解得來,所以他特別重視智育。智育也不專在讀書,“書籍不過是學問的一項,真求學的,還要靠書籍以外的經驗;學校不過是教育的一部,真施教的,還要靠學校以外的灌輸。”他也強調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指出“舉一固在教師,而反三仍在自己”。

  章炳麟的著作收入《章氏叢書》。1920年出版的《太炎教育談》和1921年出版的《章太炎的白話文》,輯錄瞭他的有關教育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