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貽白

  戲曲史傢,戲劇理論傢。一作夷白,原名炳垣(一作炳然),曾名一介、慕頤,筆名六郎、劍廬、雲谷,一度化名楊其敏。湖南長沙人。童年喪父,因傢道中落而輟學。青少年時期曾搭班學藝,做過戲曲演員;同時刻苦自學,攻讀文史群籍。1927年參參加田漢主持的“南國社”。1953年開始致力於戲曲史和戲曲理論的研究。嗣後,在新藝話劇團、中國旅行劇團及新華、金星影業公司等處從事話劇、電影劇本創作。

  周貽白以一個普通演員,歷盡艱辛,自學成材。主要專著有《中國戲劇史略》(1936)、《中國劇場史》(1936)、《中國戲劇小史》(1946)、《中國戲劇史》(3冊,1939年寫成,1953年出版)、《中國戲劇史長編》(1960)、《中國戲劇史講座》(1958)、《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1979);論文集有《中國戲劇論叢》(1952)、《中國戲曲論集》(1960)、《周貽白戲劇論文集》(1982);戲曲史籍考證及釋義著作有《曲海燃黎》(1958)、《戲曲演唱論著輯釋》(1962)、《明人雜劇選》(1958)等。其學術研究的主要成就和特點是:①註重戲曲全史的研究,繼王國維之後,對中國戲曲發展作通史性的探討和總結。後期研究中已努力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方法,註意到社會經濟、政治與戲曲發展的關系;對戲曲藝術源於人民的創造,民間戲曲活動與宮廷演劇之間的對立統一、交流變遷的規律,以及戲曲藝術綜合發展的特點等問題,作瞭有益的探討。②50年代初,發表《中國戲曲聲腔的三大源流》等論文,最先提出“中國的戲劇,在聲腔上可以分作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陽腔(一名高腔,又作京腔)、梆子腔”的見解,對從戲曲聲腔的內在聯系,追索戲曲發展的歷史狀況和衍變規律;考查與鑒別各種地方戲的淵源、流變及其形成、發展的脈絡,以及對戲曲聲腔系統的科學規范,都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參考價值。③能密切聯系舞臺演出實踐,重視實際調查,改變瞭過去研究方法上隻重考據、重文辭的偏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他由香港來到北京,執教於中央戲劇學院。歷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委員、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院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戲劇學習》、《戲劇論叢》編委,並當選為北京市第三屆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