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隨葬陶塑作品。南唐先主李昇及其妻宋氏的欽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鍾氏的順陵,位於江蘇省江甯縣牛首山南麓。1950~1951年發掘。二陵均有前、中、後室及側室,早年曾被盜,但建築保存完整,並遺存大量陶俑及陶瓷殘片,為研究五代建築、雕塑和陶瓷的重要實物資料。欽陵後室頂部繪天象,地面刻鑿河川,中室北壁門兩側有1對持劍武士高浮雕石刻像,塗金繪彩。其上方橫刻雙龍戲珠。

  二陵共出土陶俑190件。其中欽陵136件,順陵554件。俑高40~60厘米不等。系用羼有細草的含細沙黃粘土模制,然後塑出衣紋及口鼻等細部,燒後再加飾粉彩,有的還附有金屬頭飾。雖已剝損,但仍可想見當年之富麗精致效果。陶俑有內侍、宮官、宿衛、伶人、舞姬等各種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服飾、動態各異。立俑有男女兩種,皆廣袖長袍,雙手籠袖。女俑多高髻盛裝,表情肅穆,變化較少;文、武持物俑及宮女,分持笏、書卷、劍、盾等物,表情、動態變化較多。欽陵出土之伶人俑及舞蹈俑最為精采,男伶皆戴幞巾、穿長衣、束帶,有須;面部表情鮮明生動,有的皺眉擠眼,有的插科打諢,有的瞠目驚異,有的憨態可掬。男女舞蹈俑或活潑奔放,或優雅含蓄;動作幅度較大,有的頓足踏節,有的揚袖斜身,衣紋刻畫洗練而富於變化,生動、形象地再現瞭南唐宮廷歌舞生活的景象。此外,尚有人首蛇身、人首龍身、人首魚身等形象詭異的陶俑,系用以鎮墓辟邪。動物陶塑則有馬、狗、雞、獅、駱駝等。

  南唐二陵陶俑無唐俑磅礴豪放之氣勢,人物形象的塑造追求沉靜、幽雅、嫵媚的風致,已開宋塑寫實之風。五代時,南唐地域富庶,戰亂較少,在十國中一度較為隆盛,藝術創作活躍,二陵的石刻與陶俑正代表瞭這一時期較高的雕塑藝術水平。

  

參考書目

 南京博物院:《南唐二陵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北京,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