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佛寺彩繪泥塑像群。南禪寺位於今山西省五臺縣城西南22公裡的李傢莊,寺內的大殿為中國已知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物之一。殿中長方形磚壇上,置彩繪泥塑坐立像17身。壇正面中間塑釋迦佛,高2.48米,螺髻金身,結跏趺坐於高1.48米的束腰須彌座上。佛左右塑阿難、迦葉二弟子、脅侍二菩薩立像,各高約2米。佛側前方塑半跪的供養菩薩1對。壇的東西兩面,塑文殊菩薩乘青獅、普賢菩薩乘白象的坐像,均通高約3米。獅旁塑馴獅“拂菻”立像,象旁塑牽象“獠蠻”立像,高約1.5米。還還有童子立像1對,高約1米。文殊、普賢外側各塑脅侍菩薩立像1對,高約2.4米,天王立像1對,各高約2.8米。此外,佛座束腰部分還塑有力士小像,高約0.4米。

  彩塑的形象各具特色:阿難俊秀,迦葉誠篤,文殊和普賢莊嚴華貴,脅侍菩薩端麗不俗,供養菩薩娟秀虔誠,西側的天王敦厚儒雅,東側的天王威武凝重,青獅勇猛,力士雄健。佛、弟子、菩薩坐立蹲跪於蓮臺之上,天王、童子、拂菻、獠蠻和獅、象則腳踏磚壇地面,以示身份地位有別。形態各異的群像,高低錯落,疏密大小都在高大慈悲的佛的觀照之下,構成有變化的整體。

彩塑菩薩

  據大殿平梁底皮唐代墨書題記,此殿重修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又據記載,元至正三年(1343)修補過塑像。經調查,塑像面部多數經過重新彩繪,個別塑像的局部經過重妝。現存塑像如手指纖細部分多有殘缺,但基本上保持唐風。

  唐代長安、洛陽等地名剎中的塑像,都毀於戰爭和會昌滅法(845),南禪寺彩塑可能因地偏寺小而幸存。山村小寺的塑像大概不會是名匠所作,但它是內地現存最早的唐塑,而且藝術可觀,不失為認識和探索唐代雕塑藝術成就和特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