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絲織物。系用扁金線或圓金線織造紋飾的一種絲織物,亦稱織金錦。在絲織物上大面積用金線織造花紋,在元代極為盛行,這主要是由於蒙古族的習俗愛好及上層統治者為瞭顯示其豪華和富貴。元代立國後,著手建立織造局,有的織造局專門生產納石失,以滿足宮廷和諸王、百官的需要。元代的一名將領還曾將新疆的300多戶織金綺工人,遷移到弘州(今河北省陽原縣一帶)建立織局織造納石失,另外,還有專門掌管織造皇帝禦用領、袖納石失的別失八裏局,以及弘州納石失局、尋麻林(今河北省萬全縣一一帶)納石失局等管理機構,可見元代納石失的生產規模之大。納石失實物在新疆監湖、甘肅漳縣元代墓葬中均有零星出土。傳世的納石失則不多見。故宮博物院藏有兩件:①紅底團龍鳳龜子紋納石失,為佛衣披肩的面料,在紅底上,用扁金線滿織龜子紋,在菊瓣形開光內,織團龍、團鳳,上下交錯橫向排列。②綠底纏枝寶相花納石失,紋飾以變體寶相花及藤蔓組成纏枝型圖案,線條流暢。這兩件納石失織造緊密,提花規整,反映瞭元代較高的加金絲織物織造水平,並為明清兩代的織金錦、織金緞、織金綢、織金紗、織金羅等多種加金織物奠定瞭技術基礎。

紅底團龍鳳龜子紋納石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