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

  中國宋代思想傢、教育傢。字子厚、長安人,因傢居陝西郿縣橫渠鎮,世稱橫渠先生。做過短期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張載做官期間很註意辦教育,辭官後著書講學。凡學生有所問,總是不厭倦地回答,叮嚀教誨,惟恐學生成就太晚。

  張載的宇宙觀是唯物主義的,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組成的,他把這種物質叫做“氣”。並且認為物質經常在運動變化,有其一定的規律,這便叫做“道”。他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人的主觀感受瞭客觀事物便產生知識,“共見共聞”的知識比“獨見獨聞”的知識更可靠。但他又認為世界上有所謂“德性之知”,即超感覺的知識,這是唯心的。為此,有人說他是二元論者,也有人把他歸入道學或理學傢。

  張載重視教育的作用,認為學習能變化氣質。他把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本然之性,為人所共有,都是善的;氣質之性則是人形成後才有的。各人的氣質可能有偏,於是有善有惡。對於不善的氣質,須用教育工夫使之復歸於善,把後來的氣質之性去掉,以回復本來的天地之性。聖人即天地之性,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在於學為聖人。為要達到此目的,他十分重視“禮”的教育,要求學生習禮,“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全好”。他把動作中禮當作變化氣質的主要途徑,由此,他主張“知禮成性”,一方面須有較深的知識,一方面謙恭合禮。

  張載在教育方法上繼承瞭孔子以後儒傢的經驗,並有所發展,提出瞭許多寶貴意見。他堅持教學上的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要求教師培養學生“剛決果斷”的志氣,以發揮學習的積極性,不停地前進。他特別重視“思”和“疑”在學習上的作用,他說“學則須疑”,“逐事要深思”,“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他認為學生能提出疑問,便說明他有進步,如果可疑而不疑,就表示他不曾學。同時他又認為,“思”可以促進“疑”和“記”,經過思索才能產生疑問,隻有理解瞭的東西才容易記憶。他還認為“記”是“思”的基礎,“不記則思不起”。他指出瞭教學過程中記憶、思考和疑難的辯證關系。張載還要求學生虛心,多讀書,對書中義理進行比較研究,融會貫通。

  張載的主要著作有《正蒙》、《西銘》等,後人為他刻印瞭《張子全書》,王夫之的《張子正蒙註》發展瞭張載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