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西北聯大”。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天津北洋工學院(原名北洋大學)三院校遷至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太原失陷以後,西安臨時大學又遷往陝南。在陝南時,臨時大學的校本部和文理學院設在城固縣城內考院,教育學院設在文廟,法商學院設在小西關外,工學院設在古路壩(後又在七星寺設分校),醫學院設在南鄭,農學院設在沔縣。不久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這時全校共設6院23個系,教學開始步入正軌。西北聯大的領導體制為校務委員會制。由原北平平大學校長徐誦明、北平師范大學校長李蒸、北洋大學校長李書田等組成校務委員會,上述3人為常委,管理校政。學制一般為4年,醫學院為5年。此外,還附設大學先修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習一年,成績優良者,可保送上大學。其他中學畢業生則需經過國傢大學統一考試才能入學。1938年7月,工學院單獨設立,稱西北工學院;農學院也單獨設立,稱西北農學院;教育學院改稱為師范學院。1939年7月,西北聯合大學改稱國立西北大學,共有4個院:文理學院、法商學院、師范學院、醫學院。不久,師范學院和醫學院又相繼獨立,稱西北師范學院和西北醫學院。文理、法商學院組成西北大學。1941年起,西北師范學院陸續遷往蘭州。抗日戰爭勝利後,部分師生遷回北平復校,稱北平師范學院,1948年底復稱北平師范大學。1946年西北大學遷西安。

  西北聯合大學在抗日戰爭中形成,在一年多時間裡遷校兩次,輾轉數千裡,師生流離跋涉,極為艱苦。西北聯大的形成和發展,對陜西和西北地區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瞭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