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詩人、小說傢、文藝批評傢。出生於肯塔基,曾在範德比爾特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和耶魯大學求學,後去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曾在範德比爾特大學、耶魯大學等學校任教,同時從事創作,並參與《南方評論》雜誌的創建和編輯工作。

  在範德比爾特大學求學期間,與“新批評派”建立瞭密切聯繫。他早期寫的一本傳記《約翰·佈朗:烈士的產生》(1929)表現瞭他對南方問題的興趣。1930年,與10餘名學者聯名發表題為《我要表明我的態度》一文,被稱為“南南方重農學派”的宣言。

  華倫最初是以詩歌成名,曾多次獲得獎金。著有詩集《詩三十六首》(1935)、《同一主題的詩十一首》(1942)、《詩選,1923~1943》(1944)、《龍的兄弟》(1953)、《許諾,1954至1956年的詩歌》(1957)等,以生動的比喻和優美的描寫見長,洋溢著肯塔基的鄉土氣息。他的詩從題材到形式與“南方重農學派”其他詩作並無不同,但更加直截瞭當,清晰明確,冷靜,超脫,重客觀性而輕激情。

  華倫是“南方重農學派”中在小說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作傢,有些評論傢認為他是福克納之後最重要的南方小說傢。他的第一部小說《夜騎》(1939)寫肯塔基州農民和煙草公司的鬥爭。主人公波西·曼恩是一個忠厚的律師,被卷入鬥爭,殺瞭人,參加瞭焚毀煙草公司倉庫的行動,最後也被人殺死。華倫著重表現瞭曼恩的內心鬥爭,對他寄以滿腔同情。

  華倫的最受重視的一部小說《國王的人馬》(1946)曾獲普利策獎,並被改編成電影。小說的主要人物威利·斯塔克是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長,後來成瞭作惡一方的“獨裁者”。評論傢認為斯塔克是真實的人物,是政客休伊·朗的化身。

  小說《足夠的空間與時間》(1950)寫肯塔基一個年輕的律師殺死瞭曾誘奸過他所愛的姑娘的人,這個人卻是他的朋友和“精神上的父親”。他被處決,死前經歷瞭可怕的精神上的煎熬。這部小說是根據被稱為“肯塔基悲劇”的一樁真實的事件寫成。

  華倫的文藝批評文章《老水手的韻律》(1946)探討柯爾律治的象征主義因素,是詩歌評論中的名篇。他與克·佈魯克斯合編的《理解詩歌》(1938)一書,對詩歌進行瞭嚴格和周密的分析,是美國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講授詩歌的教材。他是“新批評派”的主力,和艾倫·泰特等人繼承瞭艾略特“非個人化”的詩歌理論。他認為文學批評的對象是具體作品,主張對具體作品進行孤立和細致的研究,包括形式、結構和修辭手段等。這種批評方法在一個時期之內支配瞭美國批評界和大學的文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