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經學的典籍。《詩》、《書》、《禮》、《易》、《春秋》的合稱。五經的名稱始於漢武帝時。“五經”基本上是經過孔丘和他的後學不斷整理、補充而流傳下來的。相傳孔丘為瞭教育學生,對古代保存下來的文獻記載,進行瞭選擇修訂的工作;到晚年,他又把魯國國史《春秋》作瞭刪訂,並把當時用以占卜的《周易》加以整理和闡述。這樣,他就編定瞭《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種教材。以後流傳下來的隻有《詩》、《書》、《易》、《禮》、《春秋》五種,所以稱為“五經”。①①《詩》亦稱《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305篇,大抵為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分為“風”、“雅”、“頌”3類。《風》有15國風,《雅》有《小雅》、《大雅》,《頌》有《周頌》、《魯頌》、《商頌》。②《書》亦稱《書經》、《尚書》,是中國古代歷史文獻匯編。西漢初存28篇,即今文《尚書》。後來又出現瞭古文《尚書》。東漢末古文《尚書》失傳,東晉時又出現瞭一批古文《尚書》,現在通行的《尚書》就是這樣一部今、古文《尚書》的合編本。清代學者已經作出結論,東晉時出現的古文《尚書》是偽撰的,所以也稱為偽古文《尚書》。③《易》亦稱《易經》、《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主要是64卦和384爻,說明卦和爻的為卦辭、爻辭;《傳》包括解釋卦辭、爻辭的七種文辭,共10篇。④《禮》亦稱《儀禮》,後來加上《周禮》和《禮記》,稱為“三禮”。《禮記》分《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以《小戴禮記》為主,系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共49篇,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傢學說和文物制度的參考書。⑤《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解釋《春秋》的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傳。《左氏傳》多用事實解釋《春秋》,保存瞭大量的古代史料。(見彩圖)

《五經》(《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 北京圖書館藏

  漢武帝罷黜百傢,尊崇儒術,“五經”立於學宮,取得瞭統治思想的最高地位。此後,直至清末,這五種書均為學校教材。兩千多年來,很多學者致力於對它們的研究,形成許多流派,寫瞭很多註釋和發揮其意義的書。

  西漢時代的人把孔丘所編定的書叫做“經”,認為它是萬古不變的真理,而把戰國以後相傳的解釋叫做“傳”。東漢時代的人給經、傳文句作註解,叫做“註”或“箋”。唐代又有人為註作解釋,叫做“疏”,作疏不能違反註文的意義,所以疏都遵守漢人的說法。到瞭宋代,學者研究經學的風氣有很大改變,他們拋開瞭漢儒註疏的傳統,不在名物訓詁上多用功夫,而是根據他們的理學觀點來解釋經文。

  “五經”的文本,經過秦代焚書散失無存,漢初有人憑記憶重新編撰。漢成帝時,劉向校定“五經”,搜集各種文本互相比勘,決定正誤。漢靈帝熹平年間,蔡邕等訂正“五經”,刻石立於太學,稱為“熹平石經”,作為政府的官書,使天下經文都以此為標準。唐太宗時考定“五經”,頒行天下;高宗永徽中,頒行孔穎達等人編的《五經正義》,令學者傳習,明經科據此考試。宋以後,以朱熹學派的解釋作為學校的學習標準。明永樂年間,編印《四書五經大全》,作為學校的主要教材。到瞭清代,有些人對漢、唐人的註疏感到興趣,重新鉆研漢人的經學。但這隻是私人學者的工作,在國傢法令方面,仍以朱熹學派的解釋為標準。

  宋儒認為“四書”是學習“五經”的階梯,掌握瞭“四書”的要領,才可以進一步學習“五經”。因此,元、明、清的士人常常先讀“四書”。根據科舉考試的要求,“四書”必讀,“五經”可以專習其中任何一種。

  “四書”、“五經”是中國封建時代教育的主要教材,是後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