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期刊。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主編,雙月刊。現任主編巴金。1957年7月創刊於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原由中國作傢協會主辦,巴金、靳以主編,冰心、劉白羽、艾青、陳白塵、周而複、羅蓀、柯靈、鄭振鐸、峻青、曹禺、菡子等擔任編委。以刊載長篇作品為主,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多幕話劇、電影文學劇本和長詩;同時,也以相當篇幅發表短篇小說、散文、特寫,以及作傢論、作品研究、作傢創作談等文章。每期50至60萬字,是當代中國首創的大型文學期刊。

  1960年5月,出版總編第18期之後,因國傢遭到暫時經濟困難一度停刊。三年間,共發表瞭1000多萬字的作品,包括一批頗負盛名的佳作。如長篇小說《百煉成鋼》(艾蕪)、《上海的早晨》(周而復)、《山鄉巨變》(周立波)、《野火春風鬥古城》(李英儒)、《大波》(李劼人)等,話劇有《茶館》(老舍)、《蔡文姬》(郭沫若)等,電影文學劇本有《不夜城》(柯靈)、《老兵新傳》(李準)、《林則徐》(鄭君裡)等,長詩有李季的《五月端陽》(《楊高傳》第一部)、聞捷的《動蕩的年代》(《復仇的火焰》第一部)等。1964年初,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收獲》復刊。改由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主辦。編委人選限於上海分會會員擔任。刊物篇幅有所縮減。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迫停刊。在這兩年半期間,出刊14期。發表的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艷陽天》(浩然)、《歐陽海之歌》(金敬邁)和話劇《年青的一代》(陳耘等)。這一時期,發表長篇創作少瞭,散文、報告等占瞭較多的篇幅。

  1979年1月,在停刊13年之後,再度復刊。繼續由中國作傢協會上海分會主辦,仍保持瞭刊物原有的風格。以較多的篇幅發表長篇創作,並設有《創作回憶錄》、《文苑縱橫》等欄目。近年來尤其致力於中篇小說的發表。經《收獲》發表的中篇小說《大墻下的紅玉蘭》(從維熙)、《人到中年》(諶容)、《犯人李銅鐘的故事》(張一弓)、《土壤》(汪浙成、溫小鈺)、《禍起蕭墻》(水運憲)、《人生》(路遙)等,先後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復刊以來發表的長篇小說有《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周而復)、《鼓書藝人》(老舍)、《蹉跎歲月》(葉辛)、《北國草》(從維熙)等。話劇、電影文學劇本有《大風歌》(陳白塵)、《今夜星光燦爛》(白樺)、《左鄰右舍》(蘇叔陽)等,長詩有郭小川的遺作《嚴厲的愛》。還有巴金、老舍、曹禺等人的創作回憶錄。《收獲》復刊以來,註意發現和培養中青年作傢。以1979、1980兩年中所發表的作品計,中青年作者占百分之七十五。

  近年來《收獲》編輯部還編選瞭《〈收獲〉叢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