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詩歌格律之一。最早建立這一詩律系統的是8世紀的阿拉伯學者哈裏勒·伊賓·艾合買德,他以傢鄉古名“阿魯孜”命名這一詩律。哈裏勒歸納的阿魯孜詩律調式共16種,各有不同的名稱。後來,波斯詩學傢又增補瞭3種。每種調式內又含有幾種,甚至幾十種變體。維吾爾詩歌中最常用的調式有哈紮吉、拉馬勒、拉賈孜、穆臺卡裏甫等數種。

  據近人研究,遠在伊斯蘭教傳入維吾爾地區之前,古代維吾爾詩歌中即含有阿魯孜詩律的基本因素。隨著伊斯蘭文化的傳入,,阿魯孜詩律系統被維吾爾古典詩人們普遍接受,廣泛使用於各種詩體。成書於11世紀的長詩《福樂智慧》即使用瞭“穆臺卡裡甫”調式。

  阿魯孜詩律是以長、短音節的組合、變化構成不同的調式、格式,以長、短音節的交錯變換賦予詩行以音樂的美感,使之起伏變化、跌宕有致,既宜於朗誦,又適於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