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於一個時期、一個時代的文體。在唐代主要指當時通常應用的駢文和科舉考試採用的律賦。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全篇以雙句(即偶句、儷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也稱駢偶文、駢儷文,在唐代還相當流行,章奏表箋多用此體,與古文相對而言,也稱今體。其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者也稱四六文。中唐時韓愈、柳宗元等提倡古文,但駢文仍有相當勢力。韓愈《與馮宿論文書》就曾慨歎自己:“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及示人,則人以為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於今世也!”律賦是一種駢駢偶化、聲律化的賦體,對偶工整,音律有嚴格規定。唐代科舉考試時常於題目之外,另出數字為韻腳,通常為八字,作賦必須依次換押這些規定的字韻。由於拘限過嚴,罕有佳作。至北宋前期,楊億、劉筠等的駢儷文體風行一時,也稱時文。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後》記述自己年輕時文壇的情況說:“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明、清時期所謂時文則指八股文,也稱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