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介紹外國文學的期刊。《世界文學》編輯委員會編輯,現任主編高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53年7月創刊,月刊。為紀念魯迅在30年代創辦的《譯文》雜誌和繼承其優良傳統,初名《譯文》,1959年1月改為現名,1966年始為雙月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作傢協會)創辦的第一個專門介紹外國文學作品與理論的刊物。1964年改由中國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首任主編茅盾,以後相繼任主編的有曹靖華華、馮至、陳冰夷、葉水夫。

  創辦初期譯載的多是文學名著,如印度迦梨陀娑的《雲使》,日本紫式部的《源氏物語》,俄國列·托爾斯泰的《舞會之後》,捷克哈謝克的《好兵帥克》,波蘭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裴多菲的詩,法國伏爾泰與巴爾紮克,德國歌德與海涅,美國惠特曼與馬克·吐溫,英國莎士比亞與拜倫等作傢的作品;近代與現代作傢有蘇聯的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特瓦爾多夫斯基、波列沃依等人的作品;東歐作傢有伐佐夫(保)、米克沙特(匈)、西格斯(民主德國)、薩多維亞努(羅)、努西奇(南)、恰佩克(捷)等人的作品;亞洲現代作傢有普列姆昌德(印度)、涅辛(土)、達木丁蘇倫(蒙)、樋口一葉(日)、佈羅山(菲)、阿笛佈(巴基斯坦)等人的作品;非洲作傢有阿·阿裡-哈米西(埃及)、狄佈(阿爾及利亞)、桑戈爾(塞內加爾)等人的作品;拉美作傢有紀廉(古巴)、亞馬多(巴西)、聶魯達(智利)、阿斯圖裡亞斯(危地馬拉)、勒翁(委內瑞拉)、杜尼昂(阿根廷)等人的代表作;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作傢有海明威與福克納(美)、康拉德與毛姆(英)、阿拉貢與薩特(法)、溫都利和莫拉維亞(意)、茨威格(奧地利)等人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傢是第一次被介紹到中國來,使中國讀者更多的瞭解瞭外國文學,擴大瞭他們的視野。

  50年代後期,國際上文藝思想鬥爭日趨尖銳、復雜。中國讀者已不滿足於隻讀翻譯文章,要求中國作者用自己的觀點評論外國作傢與作品,對文藝論爭、思想鬥爭等重大問題,發表意見。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該刊內容有所改變,以一定篇幅刊載中國作者撰寫的評論,並就有關作品組織討論。這一時期中,發表瞭茅盾關於列·托爾斯泰的《激烈的抗議者、憤怒的揭發者、偉大的批判者》和《契訶夫的時代意義》,老舍的《馬克·吐溫—“金元帝國”的揭露者》,蕭三論法捷耶夫,曹靖華論魯迅,冰心談日本女作傢,戈寶權有關中外文學交流的論文,季羨林論巴利文《佛本生的故事》,楊朔介紹朝鮮丁茶山(丁若鏞),徐遲分析紀廉的詩,王佐良評價50年代美國幾位進步作傢的優秀小說等論著。

  同一時期《世界文學》還推薦瞭很多中國讀者不太熟悉的外國作傢和他們的代表作,如日本的井伏鱒二(《遙拜隊長》),塞內加爾的烏斯曼(《沃爾特人》),尼日利亞的阿契貝(《瓦解》),蘇聯艾特馬托夫的《查密莉雅》和雷特海烏描寫楚克奇民族生活的小說,瑞士杜倫馬特的《拋錨》,意大利皮蘭德婁的《西西裡檸檬》等。

  1966年《世界文學》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1977年10月復刊,內部試刊一年後,公開發行。隨著國傢撥亂反正,走向正常發展。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一屆年會以後,《世界文學》註意譯介有教育意義、有借鑒作用、有藝術價值的外國文學作品,積極發表無產階級文學傢的著作,熱情推薦新興國傢的優秀新作,有選擇地發表西方資產階級文學名作;同時加強對外國文藝思潮的研究和介紹。對某些外國有影響的作傢,如匈牙利文藝理論傢盧卡契、智利詩人聶魯達、美國詩人龐德、英國小說傢勞倫斯、奧地利小說傢卡夫卡等進行重新評價。還發表瞭中國作者撰寫的有關荒誕派、黑色幽默、存在主義、結構主義、新小說派、魔幻現實主義等西方各種文學流派的論文。

  新時期的《世界文學》重視反映外國文學現狀,介紹瞭不少在各自國傢引起強烈反響的作品,如美國馮尼格和歐茨的小說,法國埃梅和特羅亞的短篇,聯邦德國伯爾、蘇聯阿斯塔菲耶夫、舒克申和瓦西裡耶夫等的作品,匈牙利莫爾多瓦的諷刺小說,保加利亞維任諾夫的中篇,日本井上靖的《鬥牛》,朝鮮的《血海》等。對贏得世界聲譽的文學作品做瞭及時的報道與推薦,如關於希臘的埃利蒂斯的詩,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英國戈爾丁的小說,奧地利卡奈蒂和他的小說《迷惘》等。

  《世界文學》除刊載作品、評論外,還辟有《文化交流》、《文藝動態》、《文學傢小傳》、《訪問記》等欄目,並選登美術作品。《世界文學》還編輯瞭《世界文學叢書》。

  30多年來,《世界文學》向讀者介紹瞭10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瞭文藝界和廣大文藝愛好者的需要,為中外文學的交流,增進中國人民對世界各國人民及其文學的瞭解,作出瞭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