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克服生活、學習、實踐中新的矛盾時的複雜心理活動,其中主要是思維活動。教育心理學著重研究學生學習知識、應用知識中的問題解決。

  關於問題解決的幾種觀點 由於問題解決是複雜的心理活動,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角度加以分析,因此心理學傢對問題解決的見解也不盡相同,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種觀點:

  >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階段性 認為它有明顯的四個階段:①發現問題。我們生活的世界處處時時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當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識中時,個體才發現它是個問題,並要求設法解決它。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階段。從問題解決的階段性看,這是第一階段,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發現問題不論對學習、生活、創造發明都十分重要,是思維積極主動性的表現,在促進心理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②分析問題。要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必須明確問題的性質,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以確定所要解決的問題要達到什麼結果,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其間的關系和已具有哪些條件,從而找出重要矛盾、關鍵矛盾之所在。③提出假設。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該問題的假設,即可采用的解決方案,其中包括采取什麼原則和具體的途徑、方法。但所有這些往往不是簡單現成的,而且有多種多樣的可能。但提出假設是問題解決的關鍵階段,正確的假設引導問題順利得到解決,不正確不恰當的假設則使問題的解決走彎路或導向岐途。④檢驗假設。假設隻是提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還不能保證問題必定能獲得解決,所以問題解決的最後一步是對假設進行檢驗。通常有兩種檢驗方法:一是通過實踐檢驗,即按假定方案實施,如果成功就證明假設正確,同時問題也得到解決;二是通過心智活動進行推理,即在思維中按假設進行推論,如果能合乎邏輯地論證預期成果,就算問題初步解決。特別是在假設方案一時還不能立即實施時,必須采用後一種檢驗。但必須指出,即使後一種檢驗證明假設正確,問題的真正解決仍有待實踐結果才能證實。不論哪種檢驗如果未能獲得預期結果,必須重新另提假設再行檢驗,直至獲得正確結果,問題才算解決。

  問題解決過程的總趨向 20世紀40年代德國心理學傢K.敦克爾,以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實驗,觀察他們如何解決“用射線治療胃腫瘤”問題。根據實驗的結果,他認為:問題解決過程的總趨向,是先確定問題的范圍,指出可能的解決方向,再逐步縮小范圍,提出問題解決的一般方法和具體特殊方法,一步步進行推理以逼近問題的解決。這種觀點是把重點放在“提出假設”與“檢驗假設”兩階段,對它作更詳細分析所提出的。人們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及學生學習和應用知識時,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

  用信息加工探討問題解決過程 50年代信息論研究的進展及電子計算機的問世,使許多人嘗試以電子計算機的信息加工原理,模擬人的思維活動,開展人工智能的研究。電子計算機的信息加工很像人解決問題過程的思維活動;心理學傢中也有人利用高速電子計算機的信息加工來探討問題解決過程。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進展,可以解釋某些問題解決中,一部分過程的情況。但機器是沒有生命的機械,至今尚不能窮盡人腦思維的奧秘,更不能解決人在解決問題思維過程中各方面的特點及各種影響人思維效果的因素,隻能對問題解決過程的研究有某些啟發與促進。

  關於影響問題解決效率的因素 解決問題的效率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有:

  已掌握的有關知識 問題解決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涉及有關知識,沒有相應的知識不僅難於發現問題,而且缺乏分析問題的基礎和提出假設所必須的依據,即使檢驗假設也必須具有相應的知識。知識對解決問題的影響,還涉及到在必要時是否能及時憶起已有的有關知識,並恰當地加以綜合應用。在這方面,為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必須傳授給他們正確、豐富的知識,指導他們有計劃按規律復習知識,牢固地保持它,並且能靈活地加以組織。

  心智技能發展水平 心智技能是影響問題解決的極重要因素,因為解決問題主要是通過思維進行的,心智技能正是思維能力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的技能(見心智技能)。為此,在教學中不能隻重視知識的灌輸,還必須同時促進心智技能的發展。

  動機和情緒 它們在問題解決中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恰當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不僅對發現問題有極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深入分析問題、探索各種假設和反復檢驗,都是重要的內部動力。但隻有中等強度的動機和平靜的心境狀態,才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動機和情緒的強度不夠,則缺乏動力;過於強烈則會幹擾思維而影響問題解決。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及其正確的學習動機,同時要訓練學生經常帶著愉快平靜的情緒進行學習和解決問題。

  刺激呈現的模式 每一問題中所包含的事件和物體(不論是實物或是以詞語陳述的),當它們呈現在問題解決者面前時,總要涉及特定的空間位置、距離、時間的先後(或同時)順序,以及它們當時所表現的特定功能,所有這些具體特點及其間關系就構成為特定的刺激模式。如果刺激模式直接提供瞭適合於問題解決的線索,就便於找出解決的方向、途徑與方法;如果刺激模式掩蔽或幹擾瞭解題線索,就會使解題增加困難,甚至導向歧途。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十分註意對刺激物的組織處理(如教具安排等),另一方面要經常訓練學生從多種角度觀察同一事物,以揭露和認識這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中所可能具有的多種功能。

  思維定勢 所謂思維定勢指連續解決一系列同類型課題所產生的定型化思路。這種思路對同類的後繼課題的解決是有利的;如果後繼課題雖可用前法解決,但也可以采用更合理更簡易的步驟時,思維定勢就成為障礙,而影響解題的速度與合理化。因此,平時既要註重訓練學生思維的定向性又要訓練其思維的靈活性。

  個性特點 獨立性、自信心、堅韌性、精密性、敏捷性、靈活性以及興趣等個人特點,均對解決問題的效率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應經常關心和發揮學生有利於問題解決的個性特點,糾正其不利的個性特點。

  

參考書目

 黃希庭著:《普通心理學》,甘肅人民出版社,蘭州,1982。

 〔美〕克雷奇等著,周先庚等譯:《心理學綱要》,文化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