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中國清代思想傢、史學傢。字默深,湖南邵陽人。21歲到北京研習漢學、宋學、公羊春秋學,並同林則徐、龔自珍等一起研究學問,談論時政,也曾在工部侍郎李宗瀚傢當過傢庭教師。29歲中舉,江蘇佈政使賀長齡聘為幕友,為輯《皇朝經世文編》。。他關心經濟之學,常為巡撫總督們籌商漕運、水利、鹽法等政。

  鴉片戰爭爆發,江浙震動。魏源堅決主張抵抗侵略,參加欽差大臣裕謙幕府,籌劃浙江前線的抗英鬥爭。裕謙陣亡,《南京條約》訂立後,他著《聖武記》,歌頌清朝初年的武功,感嘆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力的衰弱,希望激勵政府振興武備,抵抗侵略。52歲考中進士,分發江蘇擔任知州。居喪期間,參照依據林則徐的《四洲志》等書,編成《海國圖志》。服滿擔任興化知縣。58歲任高郵知州。61歲充皖軍周天爵的幕僚,兩次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革命軍的反動軍事行動。後居興化,手訂生平著述。64歲時病逝。

  魏源曾批評清末教育的積弊說:“士之窮而在下者,自科舉則以聲音詁訓相高;達而在上者,翰林則以書藝工敏;部曹則以胥史案例為本,舉天下人士盡出於無用之途,此前代所無也。”他一貫重視培養人才,致力於改建書院,儲藏卷籍,設立義學,育嬰恤嫠,接種牛痘等文教衛生措施。對於前來問學的人,總是娓娓不倦地譬喻誘導,言教身教。他認為,國傢不怕財政困難,隻怕人才不夠,鴉片戰爭以來人們思想上的“積患”,在於不知發憤和憂患,而憤和憂正是人心能由愚昧而覺悟及人才能由虛浮而務實的原因。他認為必須憤悱講畫,去掉思想上的蒙昧無知;“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去掉人才的虛患。他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外國先進技術,用來富國強兵,抵禦外侮。他還主張研究學術要聯系當前的政治和社會實際,提倡經世致用,抨擊當時空疏繁瑣脫離現實的漢學和宋學,他又強調善言心的要以事實來驗證,善言人的要以法制為依據,善言古的要以今來論證,善言我的要以物為依據。

  魏源反對關於心性的迂闊之談和玄奧空虛的天理。提倡“親歷諸身”和“驗諸實事”的學問。他認為,人的聰明才智不是先天的而是後獲的,通過努力完全可以改變天資的自然差別,“中人可易為上智”。他反對所謂“聖人”能夠生知、安行的先驗論。他指出,如果真的這樣,為什麼孔子會發憤忘食,周公會坐以待旦,文王能在憂患中作《易》,孔子希望多活幾年來學《易》。這說明作為聖人的孔子、周公、文王都不是“生知”的,而主要靠後天學習。他還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認為今天的經驗比古人的重要,教師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隻有“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接觸事物才能認識事物,通過實踐才會感到困難。不通過親身接觸和實踐,不能獲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