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

  中國明代思想傢、教育傢。字子衡,河南儀封人。進士出身,做過幾任地方官,在京畿、四川、山東總領過學校職務,最高做過兵部尚書。他富有正義感,不畏權勢,敢於批評時政,曾兩次受宦官的迫害。他的主要著作有《慎言》、《雅述》和《王氏傢傢藏集》等。

  王廷相對經術很有研究,對一些經學傢特別對理學傢的論點提出瞭許多批評,發表瞭他的獨立見解。他對自然科學也很有研究,對天文學、地理學也都曾有貢獻。他對農學方面有所論列,對音律學也有著述。

  王廷相是一個唯物主義思想傢,他認為“元氣”是世界的本源,“氣”是不滅的,有瞭“氣”才有“理”。他所說的“氣”就是物質,這與宋儒“天地之先隻有此理”的唯心主義世界觀是相對立的。他反對神秘和迷信,反對神權,強調“人定勝天”思想。

  王廷相認為“離氣無性”,有生便有性,否定有些儒傢所臆造的在氣以外有所謂“本然之性”,也不贊成“性善”和“性惡”的先驗論。他擁護孔丘“性相近,習相遠”的見解,而主張“性成於習”之說,因此,他主張應當使兒童在童蒙時期便開始養成好習慣,不要把兒童禁閉在傢裡,讓他們接觸社會實際,增廣“見聞”。

  王廷相重視“見聞之知”,極力反對宋儒所謂的“德性之知”,反對王守仁的“致良知”說。他認為知識是“思”與“見聞”相結合的產物。要求在實踐中練習,這才是“真知”,反對書房中空虛的無實用的講讀。他要求“學”與“思”不能偏廢,要求“講學”和“力行”並舉。他不但要求“思”和“學”相結合,還要求“思”和“行”相結合。所以他把“思”放在學習過程中具有特別重要作用的地位。他認為學的方法有二,即“致知”和“履事”,二者兼有才是上等,必須“知行並舉”才能達到目的。

  關於道德修養方面,王廷相根據他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提出瞭反對偏重內省靜養的方法,主張內外交養,動靜結合,心虛氣和,因時制宜等方法。他把那種死抱著舊學成見,不通時變、不達事理的人叫做“迂腐”,把那種眼光短小的人叫做“淺陋”,把那種依阿諂諛不顧國傢大計的人叫做“卑鄙”,這類人都不堪委任。他主張要從克己寡欲開始,逐漸做到無欲無己,便能實現“大同”。此外要經常補過徙義,使自己日新。要使萬物各得其所,才算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