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鄧南遮

  義大利作傢。出身於義大利中部佩斯卡拉的一個富裕傢庭。自幼愛好文學,在中學讀書時發表第一部抒情詩集。1881年進入羅馬大學文學系學習,廣泛結交文藝界、新聞界名流,開始文學創作。1882年發表詩集《新歌》,模仿卡爾杜齊的的風格,歌頌生活的歡樂和自然的美,引起文壇的註目。早年發表的幾部短篇小說集,如《處女地》(1882)、《少女的書》(1884)、《桑·潘塔萊奧內》(1886),後來合編為《佩斯卡拉的故事》(1902),受到以維爾加為代表的真實主義的影響,對故鄉的自然風貌,農民、漁夫、貧民的艱辛生活和他們同環境的搏鬥,作瞭真切的描寫,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其中也常常過份渲染他們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病態。

  《玫瑰小說》三部曲的問世,是鄧南遮創作傾向發生轉折、頹廢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標志,其中的《歡樂》(1889)通過藝術傢安德雷亞從追求情欲到厭棄人生的變化,宣揚愛情和歡樂是虛無;《無辜者》(1891)刻劃空虛、孤獨和向往死亡的變態心理;《死的勝利》(1894)表現一對出身資產者的情人無法在愛情中得到解脫,雙雙跳崖,在死亡中找到歸宿。“三部曲”美化極端的個人主義者,是資產階級腐朽的精神世界的寫照,具有濃厚的頹廢情調。劇本《琪珴康陶》(1899)是為女友,著名歌劇演員杜絲所作,描寫藝術同利己主義、現實環境之間的沖突,宣揚唯美主義。鄧南遮對美有著敏銳的感覺和豐富的表現手段,善於精確地捕捉和展示自然界的美和色彩,他的文字優雅、柔美,對意大利現代文學和語言都產生很大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鄧南遮接受尼采的哲學思想,在作品中開始描寫肩負“偉大使命”的超人,鼓吹民族沙文主義和擴張主義。劇本《戰艦》(1908)頌揚意大利人在歷史上的英武戰功,為意大利帝國主義向海外擴張制造輿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鄧南遮充當軍國主義的吹鼓手,並志願入伍,到前線作戰。1916年在駕駛飛機執行軍事任務時,一隻眼睛受傷失明,被迫退伍。他寫瞭《夜曲》(1921),通過夢幻般的回憶,贊美戰爭,謳歌“超人”身負的歷史重任。1919年率領一批敢死隊,強行占領阜姆城。1926年墨索裡尼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鄧南遮同墨索裡尼建立私交。1937年任意大利科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