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運動領導人康有為講學的場所,1891年創設於廣州長興裏。萬木草堂實際上是康有為為維新變法培養人才和宣傳維新理論的基地。當時的學生有陳千秋、梁啟超、麥孟華、徐勤等人,後來都成為戊戌變法運動的重要人物。

  康有為一反當時的傳統,對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瞭改革,使萬木草堂成為當時教育界不同流俗、生氣勃勃的教育團體。該堂開設瞭四種課程:①義理之學──孔學、佛學、周秦諸子學、宋明學、泰西哲學;②考據之學──中國經學、史學,萬國國史學、地理學、數學、格致學;③經世之學──政治原理學、中國政治沿革得失、萬國政治沿革得失、政治應用學、群學;④文字之學──中國詞章學、外國語言文字學。

  在草堂中,康有為與學生一起研究中國幾千年來的學術源流和歷代政治的沿革得失,以及有關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知識。他講課時“每論一學、論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又引歐美以比較證明之”。康有為還讓一部分造詣較深的學生協助他著書。梁啟超和陳千秋等人,就是他著述的主要助手。他的兩部著作《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就是用這種方法編撰的。

  草堂學生的學習方法,除瞭聽講外,主要靠自己讀書、寫筆記、記功課簿。學生們在聽講、讀書有心得和疑問時,都記在自己的功課簿上,每半月呈交一次。康有為就根據功課簿所反映的問題,或做批示,或作講解,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在教學組織方面,康有為任總教授,另從學生中選出若幹名高才生作為“學長”,領導學生讀書。又委任一人專管圖書室。一切教學工作,井井有條。此外,康有為還要求學生練習演說、作體操和假期“遊歷”。萬木草堂實際上是一所由舊式書院向新式學堂過渡的學校形式。

  萬木草堂於1894年(一說1898年)被迫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