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的一種普通完全中學類型。1538年,德國斯特拉斯堡市督學J.斯圖謨創立瞭第一所文科中學,文科中學主要培養封建君主國的官吏,成為貴族、律師、牧師和醫師等子弟的學府。起初,學習年限為8年,後增至10年。課程幾乎全是拉丁文和希臘文,忽視自然科學。18世紀,文科中學在德國普遍設立,19世紀歐洲多數國傢也設立瞭這種學校。19世紀初,經 K.W.von洪堡教育改革後。文科中學建立瞭畢業考試制度,通過考試的畢業生才有資格進大學,於是文科中學成瞭升入大學的唯一階梯。改改革後的文科中學加強瞭數學教學,史、地教學也占一定地位,並開始把自然科學列入教學計劃,但仍偏重拉丁文與希臘文。隨著資本主義發展,19世紀中期出現瞭加強自然科學教學的文實中學 (Realgymnasium) 和以實科教學為主的實科中學(Oberrealschule)。經過長期鬥爭,文實中學和實科中學畢業生取得瞭升大學資格,打破瞭文科中學壟斷升大學權利的局面(見實科學校)。同時,文科中學也逐步加強實科教學,減少拉丁文教學時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科中學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被納入綜合技術中學類型(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教育)。而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仍把它作為一種獨立的學校類型。1955年2月聯邦德國各州簽署瞭一項為期10年的協定,規定凡能使其畢業生獲得進入大學資格的學校統稱中學(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教育)。這時,文科中學的課程已有相當大的變化,古代語文教學明顯減弱,其他學科教學明顯增加,事實上文科中學已失去原來的意義。中國學者已把現在的這種 Gymnasium譯成“完全中學”。

  

參考書目

 Fritz Blättner, Das Gymnasium,Quelle & Meyer Heidelberg,1960.

 Albert Reble,Zur Geschichte der Höheren Schule,Verlag JuliusKlinkhardt,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