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佔有重要地位。

  美育隨著人們的審美活動和藝術的產生而產生,人們的審美活動和藝術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原始人最初的歌唱就是他們的勞動號子。他們的舞蹈、壁畫、雕像等,也往往是原始部落勞動生活的再現,是他們生產實踐的美化形式。在原始社會會中,有瞭原始的審美活動和藝術,也就有對年輕一代的原始審美經驗的傳授。

  在奴隸制社會,隨著學校的產生,美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容。中國西周的學校把“樂”作為“六藝”之一。孔丘認為:“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又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對於詩和樂的教育是很重視的。在西方,古希臘的斯巴達為瞭把奴隸主階級的子弟培養成為堅強的戰士,教他們學唱各種贊美歌和戰歌,並把音樂、唱歌、宗教舞蹈跟軍事、體育結合起來。雅典的奴隸主階級為7~14歲兒童設立弦琴學校,教他們學習音樂、唱歌和朗誦詩篇。古羅馬的修辭學校也教音樂。在那時,美育的目的,都在於鞏固奴隸主的統治。

  中國自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後,儒傢思想便成瞭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儒傢經典成瞭封建教育的神聖教材。其中《詩》、《樂》也都繼續受到重視。東漢末期創設的鴻都門學,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宋代曾設有專門的畫學。歐洲中世紀,世俗封建主的騎士教育中有“七技”,其中吟詩是為歌頌領主的功德以示忠心的。僧侶封建主的教會學校中有七藝,其中音樂是適應教會做禮拜和贊美上帝的。在封建社會裡,美育都是為鞏固封建統治服務的。

  在資本主義社會,擴大瞭美育的領域。在小學中設立瞭音樂、美術、手工等課程。在資產階級上升時期,把藝術用作宣傳啟蒙思想的手段,美育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到瞭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傢的學校美育也隨之變成瞭為壟斷資產階級服務的工具。

  中國自實行近代學制以後,中小學裡也開設瞭唱歌、圖畫、勞作等課程。1912年,蔡元培任臨時國民政府教育總長時,教育部公佈的教育宗旨是:“註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特別強調美育的作用。

  社會主義社會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育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它用現實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藝術形象中的先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動來感染受教育者。它廣泛而深入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豐富學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學生的情緒體驗,有助於培養高尚情操,提高社會主義覺悟,鼓舞學生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和創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奮發向上。

  美育對德育、智育、體育都有積極的影響。美育用優美感人的藝術形象,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人們的生活、理想和鬥爭,使他們受到生動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他們的政治品質、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長。美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現實,認識歷史,同時可以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還能調劑他們的生活,提高學習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齊清潔,美化環境,也有利於健康,有助於體育的開展。

  社會主義美育的基本任務是:①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要求在培養他們敏銳的感覺能力的同時,發展他們高尚的審美情感;還要求培養學生審美的比較及分析能力,以區別真善美與假醜惡;培養他們審美的想象和聯想能力,以掌握藝術形象。②使學生具有正確理解和善於欣賞現實美和藝術美的知識與能力;形成他們對於美和藝術的愛好。為瞭使學生具有藝術修養,就要使他們掌握各門藝術的基本知識,逐步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點和審美標準;還要讓學生分析和評價藝術作品和社會上的美好事物,以培養他們審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對藝術的興趣,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感,抵制各種精神污染。③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現實美和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要使學生學會按照美的法則建設生活,把美體現在生活、勞動和其他行動中,養成他們美化環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習慣。要註意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活動,發展他們創造藝術美的才能和興趣,尤其要註意發展有藝術才能的學生的特長。

  社會主義美育的主要原則是:①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把革命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緊密地結合起來。②美育內容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美育的內容須富有生活氣息;並滲透到學校全部生活中。③情緒體驗和邏輯思維相結合。使學生在感受美和享受美的過程中,煥發高尚的情感,使學生通過邏輯思維來分析作品,加深他們對生活的認識。④藝術內容與表現方法的統一。既要使學生鉆研藝術內容,加深理解;又要使他們瞭解藝術的表現方法,掌握表現的技能、技巧。⑤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要使全體學生都學點繪畫、唱歌和其他藝術,有一般的藝術修養;也要適應學生藝術才能和興趣的不同,因材施教。

上海交響樂團專傢在輔導小學生練琴

  中小學美育的內容包括:藝術教育,如文學、音樂、圖畫、戲劇、電影、舞蹈等;組織學生觀察和欣賞自然美;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美和勞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