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С.馬卡連柯

  蘇聯教育傢。生於一個鐵路技工傢庭,17歲開始當小學教師。十月革命勝利後,馬卡連柯主要從事對流浪兒和少年違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組織一所“少年違法者工學團”。馬卡連柯大膽進行教育實踐,積極探索新的的教育規律,經過艱苦的工作使數百名犯罪兒童成長為新人。1922年,工學團改稱“高爾基工學團”。馬卡連柯的教育文藝名著《教育詩》(1933~1935)生動地總結瞭工學團的教育經驗。1927年,他離開工學團,組織並領導同一性質的“捷爾任斯基兒童勞動公社”。他進一步發展瞭工學團的經驗,創造瞭在集體中把教學與現代工業生產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在公社中成立10年制完全中學和工廠,社員既是學生又是技術工人。1935年他離開瞭公社。他在工學團與公社的實踐中,把3000多名走入歧途的青少年教育改造成為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和一定知識技能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材和先進人物。他的成功,引起瞭國內外的註意。以後他主要進行教育理論的總結、研究與宣傳工作。1937年出版瞭專論傢庭教育的《父母必讀》。1938年寫完另一教育文藝名著《塔上旗》,總結瞭捷爾任斯基兒童勞動公社的全部經驗。

  馬卡連柯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在與資產階級的“自由教育論”、“兒童學”等錯誤理論進行鬥爭的過程中,形成瞭自己的教育理論體系。他堅信共產主義教育的威力,以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又汲取M.高爾基作品中對“人”的高度信任的思想,確定瞭“尊重與要求相結合”的總的教育原則。他在此基礎上廣泛地論述瞭各種教育問題。他提出,要完成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必須通過集體教育、勞動教育和自覺紀律教育等基本教育過程,創造性地運用教育原則與方法來塑造共產主義新人。集體教育、勞動教育和紀律教育是馬卡連柯教育實踐與理論體系中的基本內容。

  馬卡連柯的集體教育理論,被概括為“在集體中、通過集體、為瞭集體”的教育體系。他總結瞭進行集體教育的一系列主要原則與要求,如集體運動原則、平行影響原則與集體繼承性原則等;揭示瞭社會主義教育中教師、學生集體與學生個人之間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辯證關系;強調教師必須善於通過集體的力量對學生個人進行更為廣泛與嚴格的教育;在對學生個人的教育中,必須要求他對集體負責,給集體以積極的影響;教育工作要在保持與發展集體的優秀傳統中,使集體永不停滯,一往直前。馬卡連柯還要求在形成學生集體的同時,教師也必須形成為團結、戰鬥的集體。

  在勞動教育理論中,他論述瞭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的一致性,勞動教育與生產產品的過程相聯系,以及把知識教育與生產勞動有機結合起來的一般原則,使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養成共產主義的道德思想品質,並使腦力與體力得到統一發展。

  在紀律教育理論中,馬卡連柯論述瞭社會主義紀律與紀律教育的實質,並指出紀律教育的基本特征應是嚴格的紀律形式與個人的自覺性的充分結合。

  1950年,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成立“馬卡連柯全集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瞭《馬卡連柯全集》(7卷本)。中國於1957~1959年翻譯出版瞭這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