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洛克

  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傢。1652年畢業於威斯敏斯特公學,隨即入牛津大學研究哲學、物理、化學和醫學,1658年得碩士學位。1668年成為皇傢學會會員。因參加輝格黨的政治活動,1683年被迫流亡荷蘭。1688年政變後回到英國,曾曾任貿易與殖民事務大臣等職。1688年的政變,以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的階級妥協而告終,洛克的思想也典型地反映瞭這一妥協。這一妥協在哲學上的概括是他的經驗論,並直接影響瞭他的教育觀。

  洛克批判天賦觀念論,論證瞭認識來源於感覺的經驗論原則,提出瞭著名的“白板論”。他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並由此得出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的結論。他認識到教育的巨大作用,並主張任何人在教育上都不應有特權,反對封建的等級教育制。但他的唯物主義經驗論並不徹底。有時,他又宣稱:“上帝在人類的精神上面印上瞭各種特性”,並且這些“特性”“隻能稍微改變一點點”,因而又貶低瞭教育的作用,並為資產階級新貴族的政治、教育等級制的謬論留下伏筆。他一面否定天賦的上帝觀念,認為不必探索上帝的不可思議的本質與存在。另一面又宣稱在紳士教育中要在兒童心裡印上“上帝的觀念”,要信上帝,愛上帝,向上帝禱告。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紳士教育”論,為培養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子弟提供理論與方法。他認為紳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紳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軌,其他人就都會很快走上正軌。紳士應當既有貴族氣派,又有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和才幹,還要有健壯的身體。紳士要反對嬌生慣養,應鍛煉出一副能忍耐勞苦的體魄。紳士的教育要把德行放在首位,基本原則是要以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理智克制欲望,確保獲得個人的榮譽和利益。紳士要培養禮儀,按照等級與地位,善於自處,在言行上對人謙恭有禮。紳士在培養德行與禮儀時,都要多與上流社會的人交往,防止“下賤的仆人”教唆,以便通過實踐鍛煉,養成良好的習慣。紳士需要的主要是“事業傢”的知識,學習的科目不必註重古典,要擴大實用學科。洛克的“紳士教育”論,反映瞭剛剛奪得政權的英國資產階級為鞏固資產階級專政與發展資本主義生產而奮發上進的精神,也充滿瞭資產階級的名利思想。

  洛克教育思想中還存在著歧視勞動人民及其子女,輕視國民教育的傾向。他認為普通的學校裡集中瞭“教養不良、品行惡劣、成分復雜”的兒童,有害於紳士的培養,主張紳士教育應在傢庭實施。他還為英國“工業和殖民地事務委員會”草擬瞭歧視、剝削勞動人民的《工作學校計劃》。

  洛克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對後來西歐的教育思想,特別是18世紀法國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影響。洛克的主要著作有《政府論》(1690)、《人類理解論》(1690)、《教育漫話》(1693)和《關於理解的指導》(1697~1706)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