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二人臺作品,取材於山西民歌。系寫咸豐五年(1855)山西遭災,太原佃農太春新婚不久,為饑寒所迫,隻得遠走口外。臨行時其妻玉蓮諄諄囑咐,依依送別。光緒初年二人臺形成後,土默川藝人榮雙羊(蒙族)、雙腮子(藝名沙威旦,漢族)等把它改編成為一出具有戲劇雛形的表演節目,在民間故事的基礎上,增添瞭二人私訂終身、太春沿途跋涉以及玉蓮繡荷包等情節,並結合劇情加上瞭上場詩、數板和道白。此劇由旦腳扮玉蓮,其他腳色則由醜腳一人串演,唱腔也在民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瞭各種板式。。晚清,山西、陜西等地人民為天災所迫,離鄉背井到內蒙古謀生。雁北地區漢民多經過山西右玉西端的殺虎口進入呼和浩特一帶,晉西北河曲和陜北府谷等地的漢民則出固城西口往北進入伊克昭盟。《走西口》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作品從新婚夫妻被迫分離這一生活側面,反映瞭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這個節目廣泛流傳於內蒙古西部、山西西北和河北張傢口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走西口》已改編成為一出比較完整的小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