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表現身懷武藝的人物輕裝潛行的表演程式。常用於偵察、巡查、夜行、暗襲或趕路等特定情境。是武戲演員的基本功之一。主要由正、反雲手,各種踢腿和飛腳,鏇子,蹦子,掃堂腿,飛天十響以及快三步(也叫跨三步)等動作組合而成。有時加一些武功“排頭”(如跳鐵門檻、翻串筋頭等)和踢鸞帶的技藝;女腳色的走邊主要由正、反雲手和鷂子翻身,蹦子,快三步等動作組成,或間以撲虎,烏龍絞柱,前橋,後橋等翻滾撲跌技藝,繁簡因劇而異。一說是從山西梆子《白虎鞭·走邊》一折中的舞蹈身段演變而而來。有單人走邊(如京劇《惡虎村》中黃天霸的夜行),雙人走邊(如京劇《盜仙草》中鶴童、鹿童的巡山),多人走邊(如京劇《四傑村》中餘千、濮天鵬、鮑金花,馮洪營救駱宏勛一場,《拿高登》中花逢春、呼延豹、秦仁、徐士英的夜探艷陽樓)等多種形式。走邊時大都身著輕便短裝(如抱衣、抱褲或戰裙、戰襖),穿薄底靴,空身徒手。也有穿改良靠的,如《扈傢莊》的扈三娘;穿箭衣的,如《夜奔》的林沖;京劇《挑滑(華)車》的高寵在“觀陣”一場的舞蹈,雖然身紮大靠,也稱走邊,屬特例。有時演員身上、手上還要持帶兵器等砌末,如京劇《蜈蚣嶺》的武松執拂塵,挎腰刀;《狀元印》的常遇春執馬鞭、大槍,《探莊》的石秀挑扁擔,《夜奔》的林沖挎寶劍等。這些戲的走邊動作較一般走邊復雜,難度也更大。根據不同的規定情境,可以運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以烘托戲劇氣氛:隻用镲鍋、小鑼、間有曲牌、演員連唱帶舞的稱“響邊”;隻用輕輕的堂鼓聲,不伴以任何樂器的稱“鼓邊”與稱“啞邊”;用全堂鑼鼓的稱“走邊”。此外,表現在水上行舟的,常用小鑼突出水聲效果,稱“水邊”,如京劇《落(駱)馬湖》中萬君兆、黃天霸等乘船潛入落馬湖水寨一場。走邊的表演要求動作靈敏,節奏明快,於輕巧中見穩重。經過演員的精心創造,不同劇目中的走邊,可以表現不同的性格和情境。

  走邊在不同劇種中名稱不一,動作組合也不盡相同,各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但運用規律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