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曲種。因首創於以滿族為主體的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於華北、東北等地區。子弟書淵源於清代軍中流行的巫歌、俗曲。清代初年,大批旗籍子弟遠戍邊關,常利用當時流行的俗曲和滿族薩滿教的巫歌“單鼓詞”的曲調,配以八角鼓擊節,編詞演唱,藉以抒發懷鄉思歸的心情,或反映軍中時事以為娛樂。這類演唱,通稱為“八旗子弟樂”,後來傳入北京。約在乾隆初年,北京的一些旗籍子弟以此種曲調為基礎,參照民間鼓詞的形式,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體、沒有說白、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書段,演唱時仍以八角鼓擊擊節,正式稱為子弟書。早期的子弟書,重書詞創作,輕演唱,曲調也比較簡單。作者以滿族子弟為主,兼有漢軍旗籍人士參加。當時由這些人組織的書社(或稱詩社),往往演唱作者自己的新作,通過互相探討,提高創作技巧,聯絡情誼。嘉慶年間傳入民間,開始產生瞭職業藝人,多半是盲藝人。

  子弟書的曲調,早期以北京東、西兩城地域為區別,分東城調、西城調兩種,又稱東韻、西韻。因二者從風格到唱腔均有不同,故形成兩大流派。東韻曲調粗獷沉穆,善唱慷慨激昂的歷史故事;西韻曲調低緩縈紆,善唱委婉綺麗的愛情故事。清代末年,約在1850年前後,北京又出現瞭南城調、北城調兩個支派,以曲調流暢、節拍較快受到民間的喜愛。嘉慶三年(1798),東韻隨北京閑散清室人員被遣送盛京(今沈陽市)而傳入東北。同時,西韻也傳入天津,與天津的民間曲調、語言相結合,稱為“衛(天津衛)子弟書”,後又稱“西城板”。子弟書至1900年左右已見衰歇。但是作品多被北方的各種大鼓書、牌子曲采為腳本演唱。曲調也保留著一定影響,如現在的東北大鼓,相傳即是子弟書與東北流行的弦子書曲調結合形成的。在單弦中,吸收瞭西韻藝人石玉昆的部分唱腔,稱為“石韻書”。另外,南城調、北城調也是單弦經常使用的曲牌。

  子弟書的作品甚多。在清代主要靠北京百本張書鋪以抄本流傳;在沈陽曾有程記書坊和會文山房(後改名文盛堂)刻本。據傅惜華《子弟書總目》著錄公、私收藏的有446種。有影響的作者,早期為羅松窗,傳世的代表作品有《紅拂私奔》、《杜麗娘尋夢》、《莊氏降香》等數種。其後有奕賡(署名鶴侶氏),傳世作品為《借靴》、《老侍衛嘆》等多種。晚期作者以韓小窗最為著名,有影響的作品有《長坂坡》、《周西坡》、《草詔敲牙》、《得鈔傲妻》、《露淚緣》等35種之多。

百本張抄本子弟書

  滿漢文合璧的子弟書刊本,今知有《尋夫曲》等篇存世。《尋夫曲》全書文字每行滿文與每行漢文相間。日本波多野太郎教授曾撰有《〈尋夫曲〉校正》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