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克洛代爾

  法國詩人、劇作傢、外交傢。1868年8月6日生於埃納省農村。1882年全傢遷居巴黎,曾在大學學習法律和政治。1890年開始外交傢生涯。1895~1909年的大部分時間他都住在中國,到過福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寫寫下瞭《東方的認識》(1895~1905)等散文集。他當過駐福州、漢堡的領事,先後多次任法國駐外大使。1936年退休,1955年2月23日在巴黎病逝。

  克洛代爾的文學著作主要是詩和劇本。詩歌代表作有《五大頌歌》(1910)和《三重唱歌詞》(1914)。主要戲劇作品有:《金頭》(1893),《城市》(1890),《交換》(1901),《正午的分界》(1905),《給聖母報信》(1891),三部曲《人質》、《硬面包》、《受辱的神父》(1909,1914,1916)和《緞子鞋》(1923)。

  克洛代爾戲劇的主題幾乎全是基督教精神的勝利。《城市》反映的是社會秩序與反抗力量的矛盾,答案是人類社會最終應靠向天主。《少女維奧蘭》以及根據該劇重新寫成的《給聖母報信》體現瞭罪惡與神恩的對立、肉欲與靈魂的沖突,最後傲慢與貪婪遭到失敗,而容忍則產生瞭奇跡。《緞子鞋》以全世界為舞臺,呈現瞭16世紀末以西班牙為中心的殖民主義帝國的巨型畫卷。劇的中心線索是朝廷重臣堂·羅德裡克與貴族太太堂娜·多尼婭·普魯艾絲的愛情糾葛,他們經過一番曲折經歷,都為瞭“神聖”的宗教事業而壓制瞭肉欲的奔放。該劇劇情跌宕起伏,地點、時間跨度極大,舞臺色彩斑斕,人物眾多,是克洛代爾最長也是最著名的劇本。

  克洛代爾的主要劇作,幾乎都經數次改寫,因此發表時都有幾種不同的文本。有的劇本從開始創作到最後定稿,甚至經過幾十年時間。

  同他的詩歌作品一樣,他的劇本采用自由詩體,沒有韻律的約束,近似於分行的散文,但節奏感十分強烈明快,這就使得戲劇在表達他的宗教熱情時具有一種感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