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戶時代俳諧詩人。本名松尾宗房,別號桃青、泊船堂、鈞月庵、風羅坊等。生於伊賀上野(今三重縣上野市)。他的父親是伊賀上野諸侯傢臣之長藤堂新七郎的臣屬。他自幼為良精之子藤原良忠(俳號蟬吟)的侍童,立志於俳諧的創作。良忠師事學者和俳諧詩人北村季吟,芭蕉也就學於季吟。23歲時,由於良忠逝世,他離開主人之傢。在以後的6年間,以京都為中心,學習貞門俳諧(松永貞德派),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1672年赴江戶,所作俳諧起句集《貝炊》出版。這部起句集除芭蕉的起句外,還收載載其同鄉多人的作品,由他撰寫評語。此書在風格上受到談林派(西山宗因自由奔放的革新派)的影響。當時,芭蕉年僅29歲,已成為一代俳諧宗匠。

  1680年,弟子杉山杉風將自己看守貯魚池的窩棚加以改建,提供芭蕉居住,命名為芭蕉庵。從此,芭蕉即以專業俳諧師身分立足於世。以後出版的俳諧選集《俳諧次韻》(1681)和《虛栗》(1683)等,逐漸脫離談林派風格,增加瞭閑寂恬淡的韻味,如“烏鴉立枯枝,秋暮正遲遲”(作於1680年前後,收入《曠野》),就是這一類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句。

  1684年,芭蕉結束東海道上方一帶的遊歷後,完成俳諧紀行集《風雨紀行》(1685),他的俳諧選集《冬日》也於1684年出版。從此逐步樹立一般稱為“蕉風”的獨特風格。1687年秋季起程,遊歷常陸的鹿島、東海道上方一帶,並經木曾路觀賞更科的明月,1688年返回江戶。這次遊歷的成果,就是後來陸續出版的俳諧紀行集《鹿島紀行》(1687)、《笈中小札》(1709)和《更科紀行》(1704)。翌年三月,他又開始歷時7個月的陸奧各地的漫遊,並有著名的俳諧紀行集《奧州小路》(1689)問世。隨後,再以故裡伊賀為中心遍訪伊勢、奈良、近江一帶。1690年住進石山深處的幻住庵。當年秋季,著有俳諧文集《幻住庵記》。

《奧州小路》(元祿版)封面

  幾年的徒步遊歷,使芭蕉的詩風增加瞭深沉悲涼的情調。1691年完成他提倡的“色潤情潛”、“憐世”和“幽深”風格的代表作俳諧集《猿蓑》。此書的卷首佳句“初飛冬雨,猿猶似想小蓑衣”,一般認為是代表這種風格的傑作。同時,在“聯句文學”(俳諧聯句)方面,也提倡配合密切和以情韻為主的應對方法。1691年末,芭蕉回到江戶暫住一時。這期間,他的創作從《奧州小路》的“恬淡圓熟”走向《木炭草袋》(1694)的“明快流暢”的境地。他的本意是“心深悟而歸俗”,把“色潤情潛”和“憐世”的美融於世俗中,在藝術上追求更高的飛躍。當代評論傢和古典文學傢山本健吉認為,1694年芭蕉臨終前詠出最後一首俳句“旅途罹病,荒原馳騁夢魂縈”,便是他這種主張的實踐。1688年4月,芭蕉在參拜奈良唐招提寺中的鑒真和尚雕像時吟詠的名句:“嫩葉滴翠,何當以拭尊師淚!”深刻地表現瞭他對鑒真大師的敬仰,歷來受到日本人民喜愛並廣為傳誦。

  芭蕉最後一次出遊,是1694年5月四國之行。9月在大阪參加其弟子園女舉行的俳宴(詩會)。一說10月即病逝於大阪。

  1736至1741年間出版的芭蕉俳諧總集《芭蕉七部集》,比較全面地反映瞭芭蕉俳諧風格的變化和發展。芭蕉在貞門、談林兩派成就的基礎上把俳諧發展為具有高度藝術性和鮮明個性的庶民詩。他的作品被日本近代文學傢推崇為俳諧的典范。近代傑出作傢芥川龍之介盛贊芭蕉是《萬葉集》以後的“最大詩人”。至今,他依然被日本人民奉為“俳聖”。

  

參考書目

 井本農一:《芭蕉》,東京,1962。

 雲英末雄:《芭蕉》,東京,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