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斯沃瓦茨基

  波蘭詩人、劇作傢。1809年9月4日生於克熱米耶涅茨(今屬白俄羅斯)一個貴族傢庭。父親是維爾諾大學教授,在他5歲時死去。母親酷愛文學,對他影響較深。1824至1828年在維爾諾大學法律系學習。1829年去華沙。他他在大學期間開始寫詩,早期詩歌充滿感傷情調。到華沙後,他關心當時的政治鬥爭和文學論爭,寫瞭許多篇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長詩,如《胡果》(1829)、《修道士》(1830)、《阿拉伯人》(1830)、《揚·別列茨基》(1830)和兩部詩劇《明多維》(1829)、《瑪麗亞·斯圖亞特》(1830)。《揚·別列茨基》是其中的優秀之作,它通過小貴族別列茨基的不幸遭遇,揭露瞭大貴族的專橫暴虐和胡作非為。《明多維》描寫立陶宛大公明多維在統一立陶宛之後,為瞭防禦日耳曼騎士團的侵略,接受瞭基督教的洗禮和教皇賜予的皇冠。但他的行動遭到立陶宛人民的反對,也未能阻止騎士團的入侵,最後以失敗告終。《瑪麗亞·斯圖亞特》描寫愛爾蘭的瑪麗亞王後勾結波德維爾陰謀篡奪王位失敗而逃亡國外的故事。

  1830年11月,華沙爆發瞭反對俄國的武裝起義。斯沃瓦茨基寫瞭《自由頌》、《悲歌》和《立陶宛軍團之歌》等詩,歌頌爭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的鬥爭,給起義戰士以很大鼓舞。

  起義失敗,斯沃瓦茨基流亡國外。1832至1836年僑居瑞士,先後寫出瞭長詩《在瑞士》,詩劇《科爾迪安》、《巴爾拉迪娜》、《霍爾什亭斯基》和《馬澤帕》。《科爾迪安》是他的重要作品,主人公科爾迪安是個多愁善感、精神空虛的青年,後成為一個秘密組織的領導人,在華沙行刺沙皇時膽怯動搖,遭到失敗。這部作品反映瞭波蘭貴族革命者脫離人民的致命弱點;在藝術手法上,它把幻想和現實、抒情和敘事揉合在一起,但它的主題思想表現得曲折隱晦。《巴爾拉迪娜》取材於波蘭古代傳說,描寫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子巴爾拉迪娜與貴族騎士結婚,施展陰謀詭計,當上瞭女王,最後遭到雷殛,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傾軋和兇殘。

  1836至1837年,斯沃瓦茨基遊歷東方,先後到過希臘、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等地。他寫瞭長詩《瘟疫病人的父親》、《瓦茲瓦夫》、《比亞特·但特舍克的長詩》和帶有神秘色彩的散文詩《安赫利》。1838年後定居巴黎。隨後他寫瞭劇本《裡拉·維涅德》、《法塔齊》和長詩《貝尼奧夫斯基》。《裡拉·維涅德》是以古代波蘭傳說為題材的悲劇,它描寫波蘭列赫和維涅德兩個部落之間的鬥爭,具有反封建意義。《貝尼奧夫斯基》是一首未完成的敘事詩,它以波蘭1768至1772年的巴爾同盟為歷史背景,描寫貝尼奧夫斯基在這段時間內的鬥爭活動,對當時政治形勢發表瞭許多議論,詩中也充滿詩人對祖國、母親和故鄉的懷念。

  1842年以後,斯沃瓦茨基受到托維安斯基的宗教神秘主義的影響。這期間寫的《莎樂美的銀夢》、《馬列克神父》和長詩《精神之王》,都帶有這種神秘主義色彩。後來國內民族解放鬥爭高漲,他脫離瞭宗教團體,聲援革命。1845年寫的《對〈未來贊歌〉的回答》一詩,駁斥瞭齊·克拉辛斯基反對革命、主張復古倒退的觀點,指出“隻有農民革命,才能使波蘭從奴役中解放出來”。他還抱病回國,參加瞭1848年波茲南的起義。後又去法國,1849年4月4日死於巴黎。

  斯沃瓦茨基的詩歌形式優美,想象豐富,語言生動;他的劇作也有一定的影響。他對波蘭文學的發展作出瞭貢獻,是僅次於密茨凱維奇的波蘭第二大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