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作傢。生於康涅狄格州。父親是牧師。1832年她隨父遷往辛辛那提市,擔任教員。這座城市與南部蓄奴州僅一河之隔,她的一傢積極參與援助逃亡奴隸的活動。她對黑人奴隸的遭遇十分同情,對奴隸制深惡痛絕。1836年與喀爾文·艾理斯·斯托教授結婚。1850年隨夫遷至緬因州。她寫的長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1852)揭露瞭美國南部種植園黑人奴隸制的殘暴和黑奴的痛苦。小說的主人公老黑奴湯姆在奴隸主之間幾經轉賣,最後落到極端殘暴的奴隸主萊格裏手中。他為掩護兩個女奴逃亡而而慘死在主人的皮鞭之下。女奴伊萊紮的孩子同時也將被賣,她帶著孩子冒死潛逃,在廢奴派人士的協助下與丈夫會合,奮力抵抗追捕,終於到達加拿大,獲得自由。小說贊揚瞭伊萊紮夫婦所代表的黑人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解放而作的鬥爭,同時也推崇湯姆所體現的逆來順受的基督教博愛寬恕精神。這部小說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有力地推動瞭美國反奴隸制的鬥爭,但也遭到奴隸主的詆毀。1853年作者發表瞭《〈湯姆叔叔的小屋〉題解》,引用大量資料證明她的小說所揭露的事實是有充分根據的。1856年她發表瞭根據黑奴起義領袖德雷德·司各特的事跡寫成的長篇小說《德雷德,陰暗的大沼地的故事》。此外,還發表過一些描寫新英格蘭風土人情的小說,如《奧爾島上的明珠》(1862)、《老鎮上的人們》(1869)等,以及描寫新英格蘭農民和漁民生活的短篇小說和散文。

  《湯姆叔叔的小屋》在1901年曾由林紓譯為中文,譯名為《黑奴籲天錄》,以後歐陽予倩曾把它改編成話劇《黑奴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