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斯特林堡

  瑞典戲劇傢、小說傢。1849年1月22日生在斯德哥爾摩。父親是船舶經紀人。1867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曾幾度輟學。當過小學教師、報社記者,後在皇傢圖書館充當管理員。他在大學時期開始寫作劇本,其中反映冰島神話時期期父女二人在宗教信仰上發生沖突的劇本《被放逐者》得到國王卡爾十五世的贊賞,受到召見,並獲得賞賜。以宗教改革為主題的五幕歷史劇《奧洛夫老師》,是他在研究莎士比亞和歌德等人寫作技巧的基礎上創作的一部成功的劇本。長篇小說《紅房間》(1879)采用狄更斯的手法,對虛偽、欺詐和腐朽的社會進行瞭尖銳諷刺和猛烈抨擊,在斯德哥爾摩風光的描寫上也超過瞭前人,因此一舉成名。這是瑞典文學史上第一部帶有自然主義色彩的作品。

  斯特林堡在其他社會問題上是激進的,但在婦女解放問題上卻是保守的。他的短篇小說集《結婚集》第一集對易卜生的《玩偶之傢》持嘲笑態度,而且因其中一段關於聖餐的描述受到法庭控告。他雖然被判處無罪,但精神上所受的打擊卻十分沉重。1886年寫的《結婚集》第二集、用法文寫的長篇小說《狂人辯詞》(1887~1888)以及劇本《父親》(1887),都明顯表現出他對婦女的歧視。

  他還曾創作瞭瑞典文學史上優秀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女仆的兒子》(4卷,1886~1909),以描寫群島風光而著名的中篇小說《海姆斯島上的居民》(1887),被認為是歐洲自然主義劇本典范的《朱麗小姐》(1888)和《債主》(1889),以及中篇小說《在海邊》(1890)。

  在1890年以後的7年中,經濟窘迫和婚姻上的不幸使他陷入瞭神秘主義。從1898年起,他的戲劇創作又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由自然主義轉為表現主義以及象征主義,如劇本《到大馬士革去》(3部:1~2,1898;3,1904)、《死魂舞》(1901)和《一出夢的戲劇》(1902),用幻想的方式表達瞭他的悲憤、傷感和絕望。後期創作瞭大量優秀的歷史劇,其中《古斯塔夫·瓦薩》(1899)在佈局和人物刻畫方面十分突出。室內劇中優秀的有《鬼魂奏鳴曲》(1907)。他的最後一部佳作是劇本《大路》(1909)。晚年從事語言研究,出版過一些很有價值的著作,他還利用自學漢語的知識寫瞭《中國文字的起源》一書。

  斯特林堡一生共寫過60多個劇本,大量的小說、詩歌和關於語言研究的著作,留下書信7,000餘封。他的劇作從現實主義到自然主義,又從自然主義到表現主義和象征主義,對歐洲和美國的戲劇藝術有很大影響,對當時的電影事業的發展起瞭推動作用。他的語言研究對瑞典文學和語言的發展也作出瞭重大貢獻。

斯特林堡手跡

  斯特林堡經歷瞭曲折的創作道路,他的作品有的揭露瞭現實中的矛盾,有的表現出尼采、叔本華等人的影響,曾幾次被查禁。晚年支持瑞典工人運動,工人組織為瞭保障他的生活,捐款4萬餘克朗。他於1912年5月14日去世。人們在他晚年的居所建立瞭博物館。1912至1921年瑞典出版瞭《斯特林堡全集》55卷和《未發表的著作全集》兩卷,後又出版瞭《斯特林堡書信集》。1979年又決定重新整理出版《斯特林堡全集》,並專門為他的著作編寫瞭一部詞典。

  

參考書目

 Gunnar Helén,Ingrid Helén,Svenska författare,Stockholm,1970.

 Olof Lagercrantz, August Strindberg, Stockholm,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