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梅特林克

  比利時法語作傢、詩人。1862年8月29日生於根特市,中學畢業後學習法律,當過短時期的律師。1886年去巴黎,參加象徵派文學活動。1889年發表詩集《暖房》和第一部劇本《瑪蘭納公主》。

<

  梅特林克是象征派戲劇的代表作傢,他的劇本充滿詩意,可以稱為詩劇。早期作品帶有悲觀頹廢的色彩,表現沒落階級的病態心理,宣揚死亡的無從避免和命運的不可違抗等。獨幕劇《不速之客》(1890)描寫一傢人守護著病人,不料死神卻破門而入。同年發表的《盲人》講述12個瞎子陷入莽莽的原始森林,等待著已經死去的教士來搭救。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是《普萊雅斯和梅麗桑德》(1892),曾由音樂傢德彪西改編為歌劇。老國王高羅在森林中遇見迷路的少女梅麗桑德,娶她為後,但梅麗桑德卻愛上國王的弟弟普萊雅斯,形成一場悲劇,充滿宿命論思想和神秘的氣氛。其他劇本如《阿拉丁和帕洛密德》(1894)、《丁達奇爾之死》(1895)、《室內》(1895)等都屬同類作品。

  1896年,梅特林克離開比利時,移居巴黎等地。同年發表散文集《卑微者的財寶》。此後,他試圖擺脫悲觀主義,思索道德的價值,這種努力在劇本《阿格拉凡和賽莉塞特》(1896)中有所顯露。接著,他又寫瞭幾部散文集,如《明智和命運》(1898)、《蜜蜂的生活》(1901)、《花的智慧》(1907)等,以唯靈論的觀點研究一切生物的命運,寫得細致生動。他用泛神論的思想對抗天主教,用蜜蜂、螞蟻的集體生活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主義。雖然他的思想有所發展,但由於根本的出發點是唯心的,仍然陷於神秘主義之中。這時期發表瞭3部重要的劇本,它們的構思與早期的劇作有較大的不同。它們力圖解答道德和人生觀的問題,表現瞭他的哲學觀點。三幕劇《莫娜·娃娜》(1902)接近於浪漫劇。比薩的指揮官吉都的妻子莫娜·娃娜為瞭全城免遭屠殺,答應敵將普林齊瓦爾的要求,單身前往敵營,不料普林齊瓦爾是她少年時代的好友琦亞尼羅,有意要援救比薩。佛羅倫薩發現大將叛變,派人前來追捕,娃娜把琦亞尼羅帶回比薩。吉都不相信他們之間純潔的關系,要殺害琦亞尼羅,於是娃娜決心救琦亞尼羅一起出走。梅特林克在劇中批判瞭吉都的自私,肯定瞭娃娜為國犧牲的精神,在愛情問題上提出瞭新的道德觀。演出後曾引起熱烈的爭論。

  《青鳥》(1908)是梅特林克的代表作,是一部六幕的夢幻劇。青鳥象征幸福。樵夫的兩個孩子蒂蒂爾和彌蒂爾在聖誕節前夕夢見他們受仙女白麗倫之托,為她病重的女兒去尋找青鳥。兄妹倆用一塊有魔法的鉆石,召來瞭面包、糖、火、水、狗、貓等的靈魂,在光的引導下走遍記憶之鄉、夜之宮、樹林、幸福之宮、墳地、未來之國,歷盡千辛萬苦,青鳥得而復失。夢醒後,貌似仙女的鄰居為她的生病的女孩來討聖誕節禮物,蒂蒂爾決定把心愛的鴿子贈送給她,不料這隻鴿子變成青色。原來青鳥不用跋山涉水去尋找,它就在身邊。隻有甘願把幸福給別人,自己才會得到幸福。

《青鳥》插圖

  1911年,梅特林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梅特林克出版瞭幾部散文集,如《大秘密》(1921)、《螞蟻的生活》(1930)等。還有幾部劇本,其中包括一出以鞭撻資產階級為題材的諷刺劇《聖安東尼顯靈記》(1919)。

  1932年,比利時國王封梅特林克為伯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梅特林克流亡美國。1947年返回歐洲,兩年後病死在法國的尼斯。

  

參考書目

 Auguste Bailly,Maeterlinck, Paris,1931.

 Académie Royale de Langue et de Littératurefrançaises,Le Centenaire de Maurice Materlinck (1862~1962),Bruxelles,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