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梅塔斯塔齊奧

  義大利劇作傢。原名彼得羅·特拉帕西。生於羅馬,父親是小商人。他從小表現出寫詩的才能,在詩人格拉維納的幫助下,受到良好教育。1717年出版一部具有田園詩風格的抒情詩集。1718年被接受為“阿卡迪亞”詩人。同年遷居居那不勒斯,進入上流社會的文藝沙龍,並創作小夜曲、劇本等。1724年為著名歌劇演員馬裡安娜·佈爾加雷利寫瞭第一部歌劇腳本《被拋棄的狄多》,獲得巨大成功。隨後寫出《卡圖在烏提卡》(1728) 、《埃齊奧》(1728)、《亞歷山大在印度》(1729)等。他對當時迎合貴族階級和宮廷趣味、偏重歌唱、輕視戲劇內容的歌劇進行改革,把古典主義悲劇的特點揉合進歌劇劇本,力圖在歌劇中刻劃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之具有現代人的思想感情。《被拋棄的狄多》以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為素材,描寫責任與愛情的沖突,表現狄多細微、復雜的心理狀態。《卡圖在烏提卡》也是一出歷史劇,反對君主的暴虐,歌頌忠誠、勇敢和履行責任的品德。

  1730年應聘赴維也納,擔任神聖羅馬皇帝查理六世的宮廷詩人,從此在維也納定居,為宮廷和當地劇院寫作瞭大量的歌劇劇本。這是他的創作的成熟期。《奧林匹亞德》(1733)把希臘悲劇的傳統同田園劇結合起來;《蒂托的仁慈》(1734)從法國劇作傢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羅瑪克》中汲取素材,它們和《阿蒂利奧·雷哥洛》(1740)都表現依靠理性克服個人感情、維護崇高的職責的悲劇英雄人物。也有些劇本以新奇的情節和異國情調為特色,如《中國英雄》(1752) 、《魯傑羅》(1771)。他的歌劇結構謹嚴,劇情緊湊,詩句優美,富有音韻,他的革新對意大利和歐洲的歌劇產生很大影響,但沒有完全擺脫宮廷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