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女作傢。生於巴黎一信奉基督教的資產階級傢庭。她的父親是律師,學識淵博,喜愛文學。童年時代接受母親的宗教薰陶。6歲進教會學校。以後由於父親的教育,少年時代從有神論者轉變為無神論者。中學畢業後入大學的哲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29年通過瞭哲學教師的就業考試,先後在馬賽、盧昂、巴黎的中學任教。1945年離開教學工作,開始職業作傢的生涯。

  40年代是波伏瓦文學成就達到頂峰的時代。她的作品以小說最為突出,所塑造的人物大多是女性性形象,主要表現兩次大戰之間及戰後青年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小說主人公的孤獨感、厭倦、焦慮以及對死亡的恐怖等,也都是作者思想的反映。

  第一部小說《女賓》(1943)集中反映瞭作者向往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小說描寫一對年輕情人皮埃爾與弗朗索瓦茲同情並接濟一個名叫薩維埃爾的姑娘。他們打破常規,三位一體地生活著,企圖在性愛上進行新的嘗試。但是最後愛情的妒嫉心終於戰勝瞭友誼。戰爭爆發,皮埃爾應征入伍,兩個女人中潛在的矛盾終於爆發。一天夜裡,弗朗索瓦茲趁薩維埃爾熟睡之際,打開廚房的煤氣,企圖毒死對方。小說到此結束。作者把愛情中的妒嫉心理描寫成人的本性,即自我意識中的排他性。三位一體的嘗試與破產,反映瞭存在主義自由抉擇原則在現實生活中此路不通。

  《人總是要死的》(1947)的主人公萊蒙·佛斯卡在中世紀喝瞭特制藥水,長生不老,活瞭幾個世紀。他混淆瞭曾經生活過的時代,忘掉瞭失去的親人,不相信進步和人類命運的改變,麻木不仁,孤獨,沒有愛憎的感情。小說表達瞭生活沒有意義、人生荒誕的存在主義觀點。

  1954年,作者以發表《大人先生們》獲龔古爾獎金。小說描寫戰後一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對戰爭的恐怖記憶猶新,向往和平給社會帶來安定和幸福,但局勢的動蕩使他們對前途悲觀失望。表現出主人公厭倦、孤獨、空虛的小資產階級情緒。

  波伏瓦的作品還有小說《他人的血》(1944)以及論文集、劇本、遊記等。論文集《第二性》從生理上、經濟狀況和歷史偏見上分析和闡明瞭男性主體、女性客體的思想,反映瞭婦女對解放的要求和男女平等的呼聲。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字是和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代表作傢讓—保爾·薩特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在巴黎大學求學時,便結下瞭親密的友誼。她與薩特一起,創辦《現代》雜志,參與國內外的社會政治活動,反對殖民主義,反對法國對阿爾及利亞戰爭,反對法西斯主義,對當時社會主義的蘇聯寄予希望,對新中國友好。1955年波伏瓦和薩特曾訪問中國,並寫瞭一部旅行記《長征》(1957),表達瞭她對新中國的印象。

  波伏瓦晚年發表的重要著作是4部自傳體回憶錄:《一個安分守己的姑娘的回憶錄》(1958)、《年富力強》(1960)、《勢所必然》(1963)和《歸根到底》(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