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詩人。出生在米蘭一個資產階級傢庭。父親在奧地利佔領者的政府中任職。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勤奮研讀人文科學。他在威尼斯短期居住後,於1799年回到米蘭,同文化界的進步人士,如白爾謝、格羅西、曼佐尼來往密切,受到他們的影響。他是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方言詩人。1793年他用米蘭方言翻譯但丁《神曲》的片斷。後來又用米蘭方言寫瞭許多詩歌和小說。《浪漫主義》(1819)一詩具有論戰的性質,批判古典主義,肯定浪漫主義詩歌有權利打破傳統詩歌的框框,確立自己的規範。他的其他他方言詩或嘲諷貴族階級和教會僧侶的驕矜、腐敗,斥責象幽靈一樣出入貴族宮廷的神甫、貴婦人袒胸露肩的淫態(《司鐸的任命》,《祈禱》,1819~1820),或歌頌市民和商人,塑造瞭憨厚的殘廢的窮漢、淪為強權者犧牲品的平民、被踐踏的妓女等下層人民的形象(《喬萬尼·朋傑埃的不幸》,1812;《馬喬尼的哀歌》,1816)。他的方言詩采用民間口語,樸實、清新,生活氣息濃鬱,形象生動,有力地表達瞭民族復興運動初期意大利人民的願望和情感。